教育随笔:树,又长高了一寸

标签:
春天教育文化 |
分类: 随笔 |
春天,校园中的那些树,又长出了新叶,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春色满园关不住”,春天——是从一株一株的草上生出来的,是从一棵一棵的树上长出来的,是从一朵一朵的花上绽放出来的。
学校,是生命养育的地方,是“树人”的园林,是生生不息的春之世界。
在这棵名为“学校”的树下,教师和学生相遇了,生命和生命聚汇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相辉映了。在学校,主体的精神得以丰富和扩展,教育的事业得以成就和持续,文化的薪火得以传承和弘扬。
校园中的那些树,每天都在生长;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成长。我们在林荫间漫步,仰望一棵棵树风姿绰约的形态;我们在树木掩映的教室里学习,聆听智者的教诲;我们像树一样地伸展、舒张、绽放,感受自然的生机,体会生命的意义,领悟教育的本质。
儿子问:“为什么小树长得比我高呢?”
父亲摸着儿子的头说,“因为,它的梦想在天空。”
“那我呢?”
父亲说,“你的梦想在远方。”
树木的生长就是不断地用它的枝丫去触摸高远的天空,因为那里有自己的梦想;人的成长则是不断地走向远方,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未来。
一个孩子和一棵树的故事,饱含了一个父亲的期待,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春天的园中各种各样的树竞相绽放,在日光和风雨中相互致意,在无尽的天空下与岁月交相辉映,我们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力量。
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是由他的脚步去丈量的,一棵树的世界有多大,是由它内心的高度决定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方向不一致,姿态各不同,但人和树一样,有一种渴望突破当下的局限性,实现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
“天地之大德曰生”,刘悦笛先生在《中国伦理的知行合一起点何处寻--论“生生”伦理与哲学何以可能》中提出,“生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这“生生不息”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