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随笔:《皇帝的新装》中的两个“骗子”

标签:
反思经典 |
写完上一篇《皇帝为什么爱穿新装》,有些意犹未尽,忽然间觉得,爱徒生在《皇帝的新装》中,精心塑造的两个“骗子”形象,其实是大有深意的——这是两个能够把皇帝这个“大骗子”都骗得团团转的“骗子”,他们不仅胆大心细,善于花言巧语,而且在面对皇帝和大臣威严的目光和挑剔的“审问”中,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
两个“骗子”开始登场,就是有备而来,他们是善于揣摩权贵者心理的高手,他们“自称是织工,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一番话极大地刺激了皇帝的好奇心和权力欲,“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他们拿了皇帝的钱开始工作了,皇帝不放心,三番五次地派身边的人去“监工”,无论是“诚实的老臣”还是“诚实的官员”,乃至于皇帝本人,面对空空如也的织机时,在两个“骗子”的诱导下,竟然都产生了“幻觉”——他们“看见”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布料”。皇帝一高兴,还“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照理来说,到了这一步,一般的骗子应该见好就收溜之乎也,但是这两位却一点都不紧张,真正的骗子中的“独孤求败”,在大典开始前的那个晚上,他们还“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
整篇故事中最精彩的是两个“骗子”为皇帝换新装的场景,换一种更为正确的说法,两个“小骗子”终于把“大骗子”的“伪装”一件一件地脱下来,皇帝不仅对着镜子,而且周围还有“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在围观: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这可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骗局,足可流芳百世。据说,这两个骗子趁着皇帝和皇宫大臣在街上游行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出了城门,最后隐居在不知道哪一座山里,反正是“云深不知处”。
在我们认知世界里,这两个裁缝是“骗子”,当然是坏人,但是皇帝是不是“骗子”呢?皇帝每天换那么多新装,难道不是为了包装自己,在民众中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难道皇帝就不是坏人?所以,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改编为“两个小骗子骗到一个大骗子”,故事中的小孩是说出了真话,但是,这两个“骗子”的作用更重要——他们竟然脱光了皇帝的衣服,而且是让皇帝这个“大骗子”心甘情愿地光着身子去“游街”,从而让自己的“权威”彻底的倒塌了。我们虽然难以猜测他们的意图,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说,他们确实是“历史的创造者”。
看来,这样的故事背后,还有一个历史观的隐喻在。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和善相比,恶有更强大的力量。因为人性本恶,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都是有罪的,如果当初亚当和夏娃没有偷吃伊甸园中智慧树上的果实(犯罪),那么也就不会“走出伊甸园”,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的进步了,在此意义上说,“这种恶劣的人性恰好是历史发展的动因(不是唯一是,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马克思是非常欣赏的,马克思认为人性本恶要比人性本善更深刻。人性本来是恶的,但是这个恶却促成了善,善和恶之间恰好是一种辩证关系。恶劣的人性导致了历史的进步,如果人性不是那么恶劣,说不定历史还不会进步。”(邓晓芒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P438)
恩格斯也有这样的评价,“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是为习惯从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这一段话,几乎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和反思这则童话中的人物的最好注解。
2020.03.09,夜晚再读《皇帝的新装》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