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随笔:皇帝为什么爱穿新装

(2020-03-09 16:17:26)
标签:

反思

经典

分类: 随笔

    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爱徒生享誉世界的经典——《皇帝的新装》——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所谓经典,不仅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魅力,而且往往具有开放性,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不同的读者从自己的立场、视角,结合现实和自身的问题,去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自我反思。

   《皇帝的新装》是从中世纪西班牙民间故事移植而来,据说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也曾在其戏剧中运用过这个素材。故事的结局是穿了“新装”的国王在朝臣和全城百姓面前走过,为了“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围观的人群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安徒生改写时,在结尾处让一个孩子喊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真话,可谓点睛之笔。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异口同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身上所体现的专制社会中的稀缺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因为孩子并不知道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   

重读《皇帝的新装》,我忽然感到好奇的一个问题是——皇帝为什么这么喜欢穿新装?他“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枣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皇帝每天这样精心打扮自己难道是为了体现他的“爱美之心”?为了在全国的百姓中引导时装新潮流?为了像当年的赵武灵王一样来一场胡服骑射的革命?

    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制造路易十四》一书中,将路易十四本人和穿上了衣冠的路易十四作了对比,指出路易十四的光环是依靠他的帽子、衣服、皮靴和后面紧随着的那批人构成的,如果没有这些,把他和普通的老百姓放在一起,他根本就是普通人,“而我们所崇拜的诸神,其实是由理发师与鞋匠所制作出来的。”(参阅 葛兆光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初编)》,三联书店2019年版,P39)  国王是需要包装的,国王如果不包装,就是一个普通人了。原来所崇拜的神啊、佛啊、皇帝啊、专家名人啊,都是被可以制造出来的,这个批判太犀利了。

回到我们的主题,故事中的皇帝为什么这么爱新装?我想不外乎三个原因。首先,是一种权力的炫耀,因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皇帝每天可以想什么时候换新衣物就什么时候换,他不用不上班,可以不理朝政,也无须担心要花多少钱,他可以召集世界上最好的裁缝和设计师,用最好的料子,给他做最好的衣物,能够随时随地指挥其他的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似乎是权力的天然本性;其次,是出于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一方面,穿上漂亮的衣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掩盖自己身体的缺陷,“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个子不高,为此心有烦恼,有一次他骑马出去散心,当看到站立在面前的马儿似乎总是踮着脚尖时,突然灵感大发,由此发明了引导潮流的高跟鞋。另一方面,漂亮的新衣服总是能够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谁不爱听好话,谁不会说好话?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这可是树立自己权威的包装,皇帝如何才能在民众面前树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从历史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宣传,从舆论上进行包装,比如把皇帝的出生说得神乎其神,把他的行为和某种神秘的力量结合起来,所以在中国古代,皇帝是“真命天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我们最熟悉的;另一种是皇帝的出行起居要用一套严格的礼仪来规范,汉高祖刘邦对叔孙通制定的朝仪大为赞赏,因为这可以体现皇权的威严、庄严和神圣,而且,在故事中的皇帝看来,“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正可以此来体现权力是和真理(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是内在一致的。

看来,一切高高在上的东西,其实都是被有意的“包装”起来的,法国思想家福柯说,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知识、思想、观念都是被“建构”起来的,他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说,要用人类考古学的方法,一层一层地挖,看看它的出生、来源,是不是当然合理的,要考察一下,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被建构起来,变得合法合理的。(参阅 葛兆光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初编)》,三联书店2019年版,P51)在这个意义上,故事中的两个骗子,无意中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他们竟然把皇帝的衣服一层一层地剥下来,把人们心目中的权威给“解构”了,“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是啊,皇帝没有穿衣服的样子,其实和我们大家是一样的。

 

2020.03.09,阅读葛兆光先生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初编)》,偶有感而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