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英国馆,除了蒲公英,还有英式幽默

标签:
蒲公英亚克力管世博场馆英国it |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可能是除了中国馆“东方之冠”外最广为人知的场馆之一了,37岁的英国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天才般地”用6万根亚克力管组成了一株蒲公英,既展现了英国馆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也颇具英国首都伦敦“雾都”的神韵。
值得一提的是,蒲公英是中国人民从6件复选作品中选出来的,同时,世博会结束后,部分亚克力管将用于地震灾区的学校和其他一些建筑物的重建,使得蒲公英的种子得以延续和生长。
http://s9/middle/5e79a4fdt87d0b6a09508&690
虽然英国馆占地不小,主体建筑看起来也很宏伟,但实际上,相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展馆,蒲公英只是很小的一朵。不过设计者预留了很大一片起伏的空地,供游客休憩与拍照,非常贴心。
http://s11/middle/5e79a4fdt87d0b6afd67a&690
通过蒲公英背后的大门,游客们可以进入场馆的内部,即“种子殿堂”。
http://s1/middle/5e79a4fdt87d0b6ce6370&690
每一根亚克力管的末端都有一颗种子,多达26万颗,全部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http://s7/middle/5e79a4fdt87d0b6ecc896&690
走出“种子殿堂”,便来到英国馆“活力城市”的外展区,相比不少参展单位出动国宝和高精尖科技的作法,英国馆只是在蒲公英的外墙展示8个真实的植物生命故事和8个在未来可能实现的植物故事。
这是一株号称能够自我降解为石油的未来植物,体现了生命的延续性和人们美好的想像。
http://s4/middle/5e79a4fdt87d0b6fc2603&690
作为著名场馆,英国馆排队等候不短,但是整个参观下来用时并不长。就在我们离开英国馆的时候,却在馆外巧遇了三位表演者,体味了一把劲头十足、略显夸张的英国气派。
目空一切、傲慢刻板的英国贵妇范儿,雨伞则彰显了在多雨多雾之都,伦敦人的日常生活场景。
http://s11/middle/5e79a4fdt87d0b71a8faa&690
穿戴整洁、一丝不苟,总给人一点严肃、呆板和木讷感的英国老派绅士,与手里牵着的木头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http://s9/middle/5e79a4fdt87d0b8d826d8&690
最出风头的一位来了,风姿卓越、身材比芙蓉还芙蓉,赢得无数人围观(连志愿者都忍不住行“注目礼”)。
http://s11/middle/5e79a4fdt87d0b7485dea&690
最令人可贵的是她的敬业和专业,行为艺术最重要的是投入,在垃圾箱旁边也不耽误她摆出一个妩媚的造型。
http://s2/middle/5e79a4fdt87d0b68208e1&690
最后一刻,他们将手中的雨伞指向了大不列颠国旗,用这种方式唤起人们对于英国馆的关注和兴趣。
http://s16/middle/5e79a4fdt87d0b69144ef&690
不少人在参观完英国馆后,都觉得大失所望,“蒲公英”里竟然如此单调,徒有其表,而我却不这么认为。的确,相比不少国家馆,英国馆没有稀世珍宝、没有科幻大片,但是它通过植物自身的讲述,将人们的节奏拉慢,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关注,正因为元素少,才更加强调了主旨。不期而遇的英式幽默,则更为此行平添了一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