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刺

标签:
家庭教育宽容律己谦卑育儿 |
分类: 【家教启示】 |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简简单单一句话透露出宽容仁爱的精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也会犯下类似的过错——自己整晚地看电视、耽于游戏,却见不得孩子玩耍浪费时间;自己平庸为人,却希冀孩子光耀门楣,出人头地;自己经常大发雷霆,却指责孩子脾气刁钻。本文的作者在亲子沟通的点滴中反思,我们又当如何?
眼中有刺
作者:郎翠明
当我做妈妈后,我立了很多志向:
我立志在自己的家里施行民主,不要独裁。
我立志要充分尊重我的孩子,不要让我的儿子对我耿耿于怀。
我立志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我立志,如果我错了,我愿意在孩子面前认错。
我立志……
我立志……
随着我立志的进程,儿子今年长到11岁,已经六年级了。 回望这些年来的育子经历,我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以前我做孩子,觉得父母不是我心里想要的父母。轮到自己有了孩子,我才开始知道,做父母这件事,想想容易,说说容易,做起来真是难。听过一句不知是谁的名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头脑到手脚的距离。”说得真对。
安静默想的时候,一段话常常像针一样扎我的心:为什么看见人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比刺大多少倍)?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人说:‘让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个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别人眼中的刺。
我也曾经和儿子分享这段话。儿子说,妈,您每天就是在看我眼中的“刺”。您眼中“梁木”太多,为我定的条条框框太多。你瞧,儿子觉得做我的儿子,竟是比我做他的妈妈还要难!
其实我知道,儿子所言是也。养儿诚不易,但“梁木”知几何?心中的梁木,眼中的梁木,行动中的梁木,实在是罄竹难书呢。
有时候,即使是知道了自己的“梁木”所在,但是要先除去“梁木”,又是多么不易呢,毕竟已经被“梁木”麻木得太久了。
常常是,从我心里想的(也就是我所立的志向),到我口中说出来,再到我行动上做出来,再看到结果的时候,哈,我知道,我已经南辕北辙,而且跑出去很远了。
比方说,我知道孩子的未来从今天开始,我知道自己现在对孩子说每一句话,在孩子面前给他看到的每一件事以前,都得先想想,儿子会怎么内化这件事。可是,我总会在不知不觉间,说一些伤孩子的话,做一些尴尬多余的事。
比如:
“儿子,你怎么搞的(责备),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贬损儿子的自尊和能力)。你肯定上课没听讲(法官立即判案)。这多浪费时间啊(继续谴责其罪行)。”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心里有个声音在抱怨:“你浪费你的时间还不算,还来浪费我的时间。今天上班累死我了,你最好别再给我添麻烦。”
孩子小的时候,他就默默忍受了很多。五年级以后,他和我对话的水平明显升了一大截,情形大有些不同了。
“儿子,你看看你们班的某某,老师怎么老表扬他(不合适的参照)。他能做的你为什么不能做(不合理的比较),你们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嘛(无理的比较依据)。”
没想到儿子这么回敬我:“妈,你看看咱们政府首脑,电视老是报道他们。他们能做的你为什么不能做?你们都是在中国生活的嘛。要不就像成龙,多有功夫,也不错啊!”
还有例子。
我性急,手快,既要效率也要效果。我认为这是必需的好素质。但儿子刚好是性子从容,不紧不慢的人。我认定这是严重“隐患”(社会的节奏有多快多紧张啊),于是格外地加强监督他做事,希望他可以提高速度改善质量。于是,我就习惯了每一天盯着他做每一件事,而且对自己的这种“专制监督”已经到了浑然不觉的地步。直到有一天儿子管我叫“特务”。
那天儿子刷牙,我跟着他。儿子问,“妈,您有事?”我回答:“没事儿,你快刷,别耽误时间。”然后,儿子站在衣镜前整理自己的形象,我又跟了过去。他说:“妈,我知道得快点儿。”儿子整理完衣服,去另一个房间拿书包,我还跟着过去。这次儿子跟我说:“妈,您怎么跟特务似的。”
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特务!
在得到“特务”职称的当天晚上,我张大嘴巴吃惊了好几次。我问儿子,在他看来我怎么可以做个好妈妈。可他却说,“妈,您是想知道什么招儿对我管用,然后让我变得让您比较满意吧。”我惊讶地倒吸一口气!我的心思被他说对了至少一半!儿子又说,“我知道您不喜欢我做事慢,乱放东西。可每个人的一生谁不都是在和自己的缺点搏斗。”你看他已经悟到人生哲学!我又惊讶得倒吸一口气!可这还没完。儿子接着说,“可是妈,您每次都是在斗我,而不是在帮我斗缺点!”儿子句句精辟!简直一针见血。我不由地佩服起我的儿子。
生活碎得像芝麻,类似的话类似的事多得没法捡没法数。幸运的是,儿子很大度,很愿意原谅我“斗他”的话和事。
记得第一次读麦道卫的书《六A 的力量》,我就被突地吓了一跳。书上赫然写着:“你可以去骗一个骗子,也可以去愚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这本书看了几遍,这句话每次都让我胆战心惊。
时到如今,我不得不学习谦卑。不断和儿子分享,更向朋友请教。新年将到,又立新志向,继续好好学习如何做父母。
我先抓起电话,报名参加父母课程。“父母的一天,孩子的一生”,“人生唯一不能失败的事业就是‘教育孩子’”。这是多大的责任。
我再抓起电话,打给远在老家的父亲,告诉他,养儿方知父母恩,感谢他为养大我付出的辛苦。更请他传授经验,多帮我发现,我自己看不见的“梁木”。
然后,我照照镜子,对镜子里的人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本文转自亲子根基的博客)
更多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