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睡是爱还是害

标签:
父母陪睡“保姆式”父母扭曲的依恋关系家庭教育 |
分类: 【家教启示】 |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睡眠,一向是一个关乎健康的大问题。对中国不少家庭来说,有一种另类的现象,那就是家长习惯和孩子同屋、同床而睡,这究竟是对孩子心理依恋的正常满足呢,还是一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的错误做法呢?《北京青年报》日前发起了一次微博讨论,其中提到的一些现象和相关解读很值得家长们思考。
陪子睡觉十九年,这种母爱竟毁掉了孩子
◎李巍(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曾听朋友说起一件事,至今想起来仍然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不仅仅是听着新鲜的奇闻趣事,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它真真切切发生在我朋友的亲戚身上,若非很要好的朋友亲口说起,我真的不敢相信,一位母亲可以和儿子在一张床上睡十九年,而孩子的父亲则被撵到另一个屋子里。
那件事发生在南方一个小城市,父母亲都是金融系统的国家干部,自从儿子出生之后,母亲就一直带着儿子睡,这一睡就是整整十九年,直到儿子考上大学。
儿子高中毕业后,高考成绩不是很好,考上了郑州的一所大学。到了开学报到的时候,他却死活不肯自己一个人去念书。母亲只好撇下工作,送儿子去报到。到了学校,儿子不肯住在宿舍,母亲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陪他住了些日子。直到实在不能耽误工作了,母亲这才离开郑州回家,但心里一百个放心不下。
母亲临走的时候特意留了二十多万块钱给孩子,生怕他在外地吃不好穿不暖,那一大笔零用钱是父母半生的积蓄。母亲在租来的房子里买了家具电器和所有生活用品,还雇了一个钟点工每天洗衣服做饭收拾家。但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外地,开学两个月里,每个周末她都风尘仆仆从南方跑到郑州去看望儿子,陪儿子住两天,然后哭天抹泪地回家。
她觉得儿子习惯了有她陪着的生活,一个人在学校肯定会吃苦。她希望儿子能慢慢习惯独自生活和照顾自己,但在孩子还没学会之前她不敢放手。儿子的大学生活只维持三个多月,一个学期还没结束,他无论如何都不肯上学了。自己花八千块钱雇了辆车连夜回了南方——租来的房子和满屋的东西弃之不顾,他甚至不知道怎么坐火车,更不知道雇一辆车跑一千多里地根本用不了八千块钱。
母亲苦口婆心劝儿子回学校念书,但儿子无论如何都不肯回去。母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暂时休学,等慢慢适应了再回学校去。这一次孩子的父亲不答应了。他向来非常顺着妻子的意思,甚至妻子为了带孩子十九年不跟自己一起睡都能忍受。这一次他却再也不能顺着她了,因为他意识到孩子这一次表现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生活方面的小问题,而是他的适应和生存能力差到令人惊讶。
夫妻俩因为孩子是否应该回学校上学的事争得不可开交。我朋友过年的时候去拜访那一家人的时候,母亲哭成泪人儿:“我给他准备了所有需要的东西,半辈子的积蓄也都留给他念书用,可他为啥就是不肯好好念书呢?不念书将来能做啥呢?可孩子一个人在那儿吃苦,我又咋忍心呢?”
孩子的父亲也感叹自己管得了庞大的金融机构,却管不了老婆孩子。孩子显得更有理:“如果从小让我自己睡,怎么会有今天的事?”
一家人争来吵去最终还是父亲选择了妥协,而最后的结果让人颇多感叹——父亲盛怒之下发脾气,将十九年守活寡的愤懑说了出来,气得住进了医院。母亲为了照顾孩子,不得已辞去了领导职务办理内退,带着孩子去郑州上大学。这一去又是四年,直到去年孩子大学毕业,夫妻俩才算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
孩子虽然在母亲的日夜照料下念完了大学,但成绩平常,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到头来还得靠父亲的关系到当地一个小储蓄所工作,至今没有谈女朋友——他不敢谈恋爱,因为没有母亲在身旁,他睡不着、睡不好。
我朋友说起这件事,只当是在说个笑话来听,然而如此充满笑话意味的事却在我们周围真实存在着。朋友描述这件事的时候,旁边听者纷纷表示自己也曾听过或见过这样的事,只不过没有这么夸张。我也曾听朋友抱怨说自从有了孩子,两口子原有的生活就完全乱套了,孩子鹊巢鸠占,夫妻只好无奈分居。
我相信那位母亲跟孩子一个被窝睡到孩子大学毕业,一定是爱极了孩子,儿子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大小伙子,母亲可能为他做了点点滴滴每一件事,唯独没有做好的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立,这个母亲的行为诚然充满了爱,但对孩子来说却绝对是一种害,这种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陪睡的三大成因
◎刘平易(教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在一次夏令营里,我作为辅导员和九个孩子住在一起。同一个房间里有一位10岁的男孩,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晚上10点准时熄灯休息,在睡梦中我听到有哭泣的声音,起床一看,原来这个男孩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我向他了解情况,他却闭口不答。因为夏令营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的,我找到了孩子的妈妈,她也是夜不能寐,正在发愁。妈妈说,孩子晚上睡觉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妈妈,所以一个人睡觉不习惯。这让我想起了这位妈妈有一次当着很多孩子的面给儿子洗屁股的事情。这都已经是10岁的男子汉了,可是,在某些行为上还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
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还要和父母一起睡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埋下了问题的种子。把孩子分离出去,让孩子单独睡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父母手里,可是,为什么有的父母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这件事?是什么原因让这种明知会有问题的行为继续下去呢?
舐犊之爱:吞噬着孩子本有的潜能
“舐犊之爱”,连动物都会以舔舐的方式传达对幼仔的爱,更何况人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份责任和义务,但是,今天的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已经失去了爱的本意。有的父母用爱筑起了“温巢”,让孩子不能经历风雨之苦;有的父母用爱铺就了“坦途”,让孩子不能承受荆棘之挫;有的父母用爱打造了“方舟”,让孩子不能忍受海浪侵袭。父母们用自己的爱,正在一点点的吞噬着孩子生命中本有的潜能,这种“越俎代庖”式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承受生命之重的能量。
父母的这份爱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线,一头拴在了孩子身上,另一头却拴在了父母的心头上,也正是这根无形的线,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可是,对于父母来说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角色错位:父母成了孩子的保姆
在家庭环境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其固定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尽的义务也不一样。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这种角色上的建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能发生改变。但是,今天的亲子角色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角色的错位,制造了太多的麻烦。
有的父母由于太爱孩子,而转换了自身的角色,变身成了“保姆、警察、检察官”等等,“陪孩子睡”是典型的“保姆式”父母,这种角色上的转换,不但会影响夫妻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这也是父与子、母与女之间“争宠”的原因。如果在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那么,走上社会以后,就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不能处理好将来的夫妻关系。
所以,“角色”的定位在家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父母将自己定位为“良师益友”,孩子就会用对待老师和朋友方式对待父母,父母也会用老师和朋友的思维和规范来和孩子相处。
亲子依恋:扭曲的依恋关系就是一种害
“依恋”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依恋关系是儿童与父母等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纽带。亲子依恋这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依赖的,也就是说,子女不仅仅是对父母有依恋,父母对子女同样也会形成依恋。
在国外,当妈妈顺利生产之后,经过医护人员简单地清洗,会让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待上一会,目的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同时也能够让妈妈减轻焦虑,这种最初的依恋关系对母子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早期的依恋关系不仅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同时,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是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幸福童年的基本保障。
但是,过度的依恋关系往往会成为问题的导火索,如果当孩子能够独立睡觉的时候,父母还不能果断的把孩子分出去,还不舍得让孩子离开自己的羽翼,脱离爱的枷锁,那么,这种错误、扭曲的依恋关系对自身和孩子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不要因为自己的舍不得让孩子“寸步难行”,更不要因为自己的爱而让孩子“怀恨在心”。到了一定年龄让孩子单独睡觉,是让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条件之一,尽早的让孩子从父母的爱中脱离出去,是父母爱孩子的最佳方式。
微博讨论
@Hi-摸鱼儿:以前跟一个编辑聊天,她说她们家属院就有一个十八九岁还跟父母同床睡的孩子,她还认识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说:他自己不愿意自己睡有什么办法?不顾旁观者都多少感觉出来其实是母亲离不开孩子才最终导致这种严重的病态互倚!
@Clina天之童:我知道的故事,母亲和儿子睡到25岁,还在继续睡。儿子一直就爱玩公仔,穿童装,对女朋友时的表现就像婴儿,什么都指望对方照顾,所以恋爱谈不下去。再仔细问,果然,母亲和父亲关系极差,父亲根本不回家。
@幸福成长的海天:我身边的朋友就是个例子,他一直和妈妈住,有两个姐姐,结婚后也和妈妈在一起。婚后一年老婆怀孕了,这本来是好事,可是婆婆知道了说,你们才结婚一年,就要孩子,以后离婚了孩子怎么办?最后是孩子做了,婚也离了!真事,现在此男已年过40,结第三次婚了!
@文静1078:我有一个朋友,她家是个男孩子。有一次去她家,令我非常奇怪的是,她家孩子如厕,居然高喊着“妈妈,快来帮忙。”朋友尴尬地说,每次如厕,儿子都要喊我,他自己不会。十岁的孩子如厕还要母亲来帮忙,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朋友觉得尴尬,却不想教会孩子去处理自己的事,真是让我无语了。
@无原则的哼哼唧唧:我曾经认识一个人,他老妈一直帮他洗澡洗到初中。
@心理师阿诺:是孩子断不了奶,还是妈妈断不了喂奶的欲望?
@未夕:我很爱我的孩子,他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你不把孩子当全部,有很多事就能想得开,就不会一味地付出付出。永远在心里为“自己”留一个位置。这个不是自私,是对自己的尊重。
@尹建莉的微博:陪儿子睡到19岁,与其说是孩子离不开母亲,不如说母亲离不开孩子。一个不肯和孩子分离的母亲,其潜意识不想让孩子独立。她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于是有意无意地制造孩子的自我不重要感。与其说她极爱孩子,不如说她极爱那种对孩子的控制,极端的无私不过是极度自私的另类表现。
@西安家长社区:男孩子想挂衣服,妈妈心理有个钩子,只要孩子想挂,就可以随时挂上。如果这位妈妈能在孩子想挂钩子时候从心理去掉,孩子就逐渐改变这种习惯。错误是妈妈在先,给了孩子这种机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实现了母亲的控制感与摆脱的焦虑感。
@关颖v:这个母亲的行为是典型的“亲子一体化”,即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便失去了自主生存的机会,从本质上说是对孩子权力的剥夺。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机会,培养孩子离开父母能独立于社会的能力。
摘删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