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泥鳅面
昨天中午和姐姐去吃的泥鳅面,是我们这片挺有名气的一家。有朋友说泥鳅面最有名的是年记,我不知道,只知道这家是不错的。
第一次吃这家没名字的泥鳅面,是很多年前同学带我去的,在路边一家很憋屈的小窝棚里。进门就是两大盆泥鳅,活的。泥鳅买回来后是要吐泥的,要吐好几天后才能吃,吃起来才没有泥腥味,这两个盆里应该是吐好了泥的和正在吐泥的。老板下面条,老板娘正在杀泥鳅(应该不能用杀,我想不起来要用啥词了),然后烧好备用的。
后来弋江桥重建,路两边的窝棚全部拆了,泥鳅面也不知道拆哪去了,就很久没吃过了。昨日和姐姐吃饭,在百度上搜泥鳅面,没想到就距我们200米,还是在原来地点的附近。
再次吃泥鳅面,一碗面五条泥鳅,13块钱一碗。泥鳅煎的两面焦黄,可以很方便的骨肉分离,没有泥腥味,香辣香辣的,满满的记忆中的味道。
二、扬州姥面馆
比起泥鳅面,我更怀念的是另一家面,有好吃的千张包肉,劲道的面条,别一样的底汤。
那还是在外面上学时候的事。每次去学校都要和同学相约一起去,所以每次都会在同学家逗留,也因此吃到了同学家附近的这家面条,是我吃过很多家面条之后仍然念念不忘的一家。
多年后,我来到这个城市,再次寻找这家面条时,原来的地方已经拆的面目全非,同学也早已结婚成家搬走了,同学的爸妈也搬走了。即便找到那条路,我也找不到那家面馆,因为我既不知道面馆叫啥名,也不认识老板。问同学,她也只是知道搬走了,也是很多年没吃过了。
后来有一日,同学告诉我,面馆就在附近,你问扬州姥面馆就能找到。我走过的时候特意留意了有没有一家“扬州姥面馆”,都没看到,直到同学发定位给我,才在昨天给找到了。
说起找的过程有点好笑。先是看到一家面馆,我问是不是扬州姥家,老板很不耐的指了一下前面,当找到那家后,人家已经收摊了,我们又过头去第一家吃,谁知那家很神气的说不卖了,马上也要收摊了,可分明店里还坐着好些客人呢?我失笑,原来是赌气不愿卖给我们啊,可能他们两家是世仇?
今早,和姐姐再度去吃,仔细看了下,居然没有店名,大家都知道扬州姥面馆是因为老板是扬州人。很小的店,店里面放着杂物,店门口支着大锅,两张桌子放着面条、各种菜、调料,露天支了把大伞,放了三五张条桌,就是几十年的面条馆了。早上的客人很多,我们找了个空位坐下来,正对着太阳晒,也不嫌弃了,赶紧要吃的才是正经。
但是,真正吃上,才知道记忆中的美味再不复有。记忆中鲜美无比的千张包肉没看到肉,也不复鲜美,就淡淡的味,面条和底汤也是我们这里常有的味道,没有什么特别的。真的不是记忆中念念不忘的味道了。
和同学说起,同学说不是面条变了,是我变了。真的是这样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