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是很基本的价格规律,而在中国,高尔夫会籍的价格仍被低估,这跟发展的阶段性的状况是分不开的。
作为高尔夫会籍来说,一路是步履蹒跚,几经波折,20多年的发展史中,有公众球场,有私人俱乐部,有走都市路线的,有走乡村特色,但仍属机械化模仿,理性的分析和本土文化的结合并不多,随着国人、球手国际化视野的开发,中国高尔夫会籍路在何方?已经开始日渐明朗。
2006年底,国家停止对高尔夫用地的审批,已经限制了高尔夫资源的供应量,尽管仍很多人怀疑俱乐部会超标招收会员,但绝对不是无限止的。这让高尔夫会籍成为稀缺的资源,也就是说会籍已经停产。若此政策不变,高尔夫会籍不仅是奢侈品,而且可以收藏了。
正因如此,这两年,公众球场转型为私人球会,私人球会大幅度提高价格的一时成了球会发展的热潮,一些投资者更是积极钻营,寻找机会搭上球场建造的末班车。只有一个球场上百万,两个球场的会籍300万的都有,若在几年前,如此价格可能让人瞠目结舌,恐怕还会引起仇富心态的复燃(别误会,我也是“贫民”一个啊)。
其实俱乐部这样的措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既然会籍这么少,而需要的人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不能提高价格呢?我认为这对于整个高尔夫的发展来说并非不是一件好事情。从佘山的例子来说,高尔夫会籍升值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赛事,可是顶尖的赛事中国的球会在短期内能有多少呢?况且,赛事化升值模式并不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球场的质量、维护、配套、服务、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提升,这都需要钱,从这个角度出发,升价是球场发展的必然,另外,提高门槛也有助于球会人文环境的塑造。足够的代价,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会员提高对俱乐部的情感。
当然,很多球友都希望高尔夫能大众化,有更多的大众球场,我也同样希望。但这不现实,我认为只有私人俱乐部发展的一定规模,公众球场才市场空间,因为,从经济环境看,有钱人是肯定有的,全国300个球场肯定吞不下这么整个中国这么大块的蛋糕。当然,球场本身经营上的蜕变和球手对俱乐部认同感归属感的提升是迈过这道坎的关键。
不能回避的是,球会本身的建造和提高是不可或缺的。
纯属个人一点浅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