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观澜湖传来一个好消息:世界第一大球会与美国奥古斯塔国家高尔夫俱乐部首次携手,将成功举办三届的“观澜湖亚太业余高尔夫锦标赛”已经正式发展成为一项新的赛事“亚洲业余锦标赛”,邀请亚洲各国和地区的顶级业余选手同场竞技,冠军更有资格参加在奥古斯塔举行的美国名人赛。该赛事将成为除美英两国业余锦标赛外,全球惟一与美国名人赛参赛资格联系的高尔夫业余赛事。从此,中国优秀的年轻球手将有可能从观澜湖走向令人向往的奥古斯塔的名人赛赛场。
要培养高尔夫明星,将中国场地上举办的高尔夫赛事与国际顶级赛事接轨无疑是非常好的方式,观澜湖为中国的球手铺设了一条通往国际高尔夫坛便捷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年轻选手们将继张连伟、梁文冲之后,进军奥古斯塔,也祝愿他们取得好的成绩。
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谁会走上这条路呢?三年来一次的比赛,将会带上多少个中国未来之星走上国际高尔夫球坛,成为中国高尔夫人士心中的骄傲呢?其实,现在很多国人有高尔夫是财力雄厚、时间空闲的人玩的,这是个很大误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误区,让中国缺乏高尔夫群众基础。高尔夫除了身份象征与运动两个属性之外,还有休闲、商务、度假等属性,尤其是商务属性,其实很多小型企业家、高层人士都是可以使用到的。没有群众基础,自然就不能蕴育明星,这两者是相互相成的,没人打篮球,乔丹也不能带这NBA飞向世界。
除了赛事与国际接轨之外,中国的明星制造还需要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思考以下几点可不可行:
一、增加球场数量。300个球会是不可能蕴藏更多的人群的,没有人群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消费。发展没有市场无疑是空中画饼。按全部是会员制来计算,每个球场1500个会员,就有45万会员,每个会员周围有个20人的小圈子,也才900万人(据我所知,更多的是会员和会员一起打球的)。既然打球,哪有不想下场的啊。当然,国家已经明文规定不再审批高尔夫球场,这是为了防止耕地面积的流失,但我觉得这并不与发展高尔夫冲突,做高尔夫球场本身就不能占用耕地面积,应该在产业价值地,如沼泽、沙漠、荒地上来种草,又能绿化又发展经济。更应该讲一些都市里的球场搬迁出去(把现在市区的高尔夫球场直接改为高档社区算了),让打球的人走的更远点,这样也能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个人认为,球场应该增加,审批应更严格,公众球场仍有存在的空间。
二、进一步挖掘中国文化与高尔夫的内在联系。中国5000的文化,与500多年历史的高尔夫是有很多内在共同点的。都讲究个人修养,天人合一、宁静致远。记得姚明有一段宣传片,是用了太极的,篮球是动,太极是静,这都能扯到一块,何况高尔夫(想起《功夫熊猫》是外国人拍的都还有三分郁闷,大家一起努力!)。阿迪、耐克、安踏的广告不防可以参考一下。球友们都知道,中国人更注重内在修为,在场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人生哲学,把高尔夫和国粹进一步结合,进行高球的教育,我相信肯定是一大噱头,也真正地促进中国人的高球文化。
三、发展高尔夫娱乐。娱乐和体育是分不开的,现在的高尔夫娱乐项目太少了,还是大家都将高球本身就当成一种最大的娱乐呢?高尔夫比赛对于篮球、足球来说,精彩程度和激发热情的能力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很多不懂的人根本无法忍受它的“沉闷”。更多明星的参与、娱乐项目的创造,甚至是室内游戏都应该发展起来。可惜的是几乎所有赛事都是拼图式的,感觉头尾和过程没激情,连主持人也在刻意保持沉稳的语调。另外,对球星的包装也是很重要的,我每次想起NBA的比赛,就会为它播放的一些MTV喝彩,真的很不错,最深印象的是背景那首歌,不是歌手或歌词,而是与球员在场上进攻/突破/盖帽/防守等情节的完美结合,让人都有种克制不住想去打球的冲动。明星是包装出来的,突出个人的技术特点和性格特征,才能让人感到偶像的力量。
四、培养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的高尔夫选手。很多参加中国职业赛事的选手,在比赛之外,更多的身份是各地球场、练习场的教练。他们很多时候还在为生存奔波着,不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球技,时光在一次次失败中蹉跎掉,虽然尼克劳斯、保尔特等球星也都出身贫寒,但毕竟不能专注对提升球技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心理上。也曾听说某个球友知道他的教练在某次比赛中获得了冠军,欣喜非常地告诉周遍的朋友,如同冠军是他拿到的一样,并准备买机票去看下一次的比赛。但这样的情况是极为少数。这也告诉了我们忠诚度是多么的重要。
五、成立俱乐部联赛。基于第四点,可以考虑参考NBA、CBA、足球等联赛制度,以高尔夫俱乐部为单位进行比赛,将联赛与俱乐部的名气等级挂钩。让球会成为球手的家,让会员成为球手的亲友团。既能提高比赛的水平又增加球手和会员的忠诚度,进而影响到更多的人群。
中国高尔夫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能只模仿西方的模式,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自己的明星,才能真正跨过现在的发展瓶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