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13多亿人口,高尔夫球场300家,只有高尔夫人群500万,不说美国人口3亿,就拥有近2万座球场,就拿韩国、台湾等地来对比,中国的高尔夫市场都会让人觉得很惊讶,按说中国的“有钱人”应该也有不少了,为什么象征着身份地位、生活品位的“贵族运动”,在中国发展仍未有蓄势待发的状态呢?为什么还有很多“有钱人”经过高尔夫球场仍望而兴叹:此非我辈能玩也?
回眸中国20几年高尔夫的发展,从仍偏安一角的中山温泉,2001年,老虎的到访,再到观澜湖世界第一大球会及其12年世界杯的举办。似乎中国的高尔夫事业一路高歌,并取得了相应的“国际地位”,但从产业价值上来看,中国每年仅有2.7万亿的产业价值,对比起美国的13万亿/年,日本4.9万亿/年,是远远与这个市场空间不相符的。
有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最近几年,高尔球练习场的人员在逐渐增加,一些球场周末也是爆满。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真正走上了高球发展的阳光大道。因为,多数人对高球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不重要,更多是缺乏足够的忠诚。他们有多少球迷呢?又是谁的球迷呢?有的话,相信这个明星不大可能是张连伟、梁文冲。300家球场能否满足500万的人群消费使用呢?平日的打球人数为什么很多球场只有可怜的几十人,这又是为什么?这500万的数据我也觉得水分很大。
纵观中国高尔夫的现状,观澜湖的成就确实让世界瞩目,世界杯的举办让中国高球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佘山的欧巡赛。。。但看软件方面,“一哥”张连伟等一批高球人,为中国探索走了很长一段路,但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力的人呢?梁文冲是现在中国选手在世界排名最靠前的,但也在100开外,2008年大师杯、英国公开赛都有他的身影,那么以后呢?谁能大声地告诉世界:我们还有某某某。
硬件与软件的不相称,我认为也是中国要发展高尔夫事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NBA的全明赛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是一场篮球的盛宴,星光璀璨,这都极大地吸引了球迷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消费。乔丹可以每场球换一双鞋,穿完拿去卖;老虎背后10个赞助商每年给他1亿美金,他们在老虎身上赚回多少呢?这就是明星的效应。明星是对文化的精彩演绎,只要是明星就有FANS,明星会让球迷骄傲和快乐,并被引导真正了解-理解-实行的路子上来,就会产生忠实的消费群体,有了消费群众,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国有这个基础也可以做到,但现在中国还缺少高球的明星,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瞎写,有网友干扰,以后再整理,望勿见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