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读到一段评论文章:
“ 近几年,指责少年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文章见诸报端和网站,不时引发人们对少年班办学的争论。今年7月份,有媒体发表文章,对宁铂、干政、谢彦波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27年前,这三人是红透大江南北的“神童”,是全国亿万家庭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国家和人民寄希望他们成为科学家,甚至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今,他们出家的出家,避世的避世,离大家的期望距离甚远。只有一切从教育的规律出发,吸收和借鉴他人成功的办学经验,认真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建立起一条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新路。”
当时写了一个帖子:
这段话有四处概念模糊的地方应加以澄清:
1、“只有一切从教育的规律出发,吸收和借鉴他人成功的办学经验,认真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建立起一条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新路”,这段话没错,问题在于,教育的规律包含个体教育和群体教育的不同规律。作为家长,应着眼个体规律,把自己的孩子教好是头等大事。例如超常班的孩子,每一位家长都可以把上8中少年班作为自己孩子的发展目标而去努力,考上了就是100%的成功。但是学校就不能保证100%的孩子考上,那不现实,只要考上50%就是学校的极大成功。因此家长的个体教育规律和学校的群体教育规律是不同的。
2、学校的教育是群体教育。既然是群体教育就要讲百分比,考察成才比率才是科学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态度。“近几年,指责少年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文章见诸报端和网站,不时引发人们对少年班办学的争论”,请问“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在少年班的孩子中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有统计数据吗?“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问题在普通教育的孩子中是否存在?而在普通教育的孩子中存在比例更高的早恋、吸毒、网络游戏引发的暴力犯罪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3、“今年7月份,有媒体发表文章,对宁铂、干政、谢彦波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这里还是一个比例问题。当年的少年大学生有70%工作出色、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贡献,我认为教育就是成功的。据8中10年少年班的孩子的统计,有80%强的孩子进入社会后的发展要远远强于普通人,这就是成绩,这也是一种事实,应该看到这个事实。
4、“而今,他们出家的出家,避世的避世,离大家的期望距离甚远”,这就是境界的问题了。正所谓:“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既是色、色既是空”,入世既是出世、出世即是入世。做一个好的出家人同样可以造福于民。您知道现在国民受佛教影响的比例是多少吗?我想保守的说不低于50%吧,做一代高僧,弘扬佛法、报国佑民有什么不好?!我也曾想,待孩子成人立世之后我要是能出家也不错,那时我可以为更多的人而活着;没有了利益得失之心,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孩子如果遇到什么大事可以让他到庙里来找我请教,呵呵,孩子能有一个高僧的爹也是一种机缘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