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十年铸剑在2010-12-6
10:11:00的发言:
几年前论战时虫虫对我做法的三个评论我至今都认为是有一定合理成分的,只是虫虫当时只看到眼前。
三个看法是:
1、国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是在家教好自己的孩子,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谈不到对社会的贡献。
2、即使灵芝娃再出色,也只是一个个例,你的方法放在别的孩子身上未必有效。
3、你希望灵芝娃长大做这做那,如果孩子将来问:“爸爸,你做成什么事了?”你怎么回答?
虫虫的提问我一直在思考。6年来我一直在把教育灵芝娃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不管是鲜花还是板砖、掌声还是咒骂,我坚持下来了,并且欣慰地看到天通苑一批孩子因此而受益。
但是网上的不同声音也促使我不断反思:“我只是将方法无私地告诉大家就能使更多的孩子受益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正如有的网友说的:“老杨,你的方法确实很好,可是我做不到呀。时间、精力、还有对孩子的耐心……要不然,我把孩子交给你来教吧?”
以前许多人劝我写书。现在许多自己教孩子的爸爸都出书了,例如张炘炀的爸爸,一位陪孩子练十年小提琴取得世界声誉的爸爸,一位培养孩子出色演讲能力的爸爸……但是我在想,许多人读了他们的书,又有多少孩子能够实际受益呢?
围棋国手周睿羊在13、4岁时就脱颖而出,他的爸爸很受围棋少年家长的推崇,他办了一所围棋学校,后来关门了。他的感触就是:我带得了周睿羊不一定带的好别的孩子。
我认为,周爸爸的能力,带好3、4个小选手是不成问题的,但办学校就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和科研方法是很相近的。
我是搞中药新药研制的,新药的研制重在设计,大家仔细一琢磨就可以发现,灵芝娃的教育“设计”占很大比例。设计搞好了实验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实验成功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大生产了。实验室出来的只是小试样品,一定要经过放大中试对工艺质量标准检验修订,才可进入大生产环节。(这里忽略新药报审环节)
孩子的教育推广也是这样:
家长好的经验,即使是很系统的很成形的,也只是经过自己孩子检验有效,例如周睿羊只是小试样品,办学校就相当于大生产,缺少了中试放大验证过过程,是一定要失败的。
如果想让自己的经验使更多的孩子受益,路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出书,大家看了未必能落到实处;办学校,一个孩子的经验贸然用到一群孩子身上注定要失败。
如果想更多的孩子受益,中试环节必不可少。
灵芝娃的十年铸剑如果成功了,是小试工艺成熟了;灵芝娃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已基本养成,明年我就可以脱开身寻找3、4个孩子,用四年时间培养,若能复制灵芝娃的成绩那么中试就成功了;之后再用六年时间就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孩子。
而且,明年灵芝娃10岁进入中学,如果能在我不手把手管的情况下,用4、5年时间凭自己的学习管理能力考上国内顶尖大学,那么同时也是对孩子教育中“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养成”的验证。
前几日,和灵芝娃谈到这件事情:“你长大了,已经学会自己学习、能自己照顾自己了,爸爸也可以准备做一些事情了。咱们一起用十年来做一件事情:你用十年拿到英国硕士学位,爸爸不靠自己的专业特长,用十年时间白手起家办教育。爸爸做给你看,如果成功了就是给你一个样板,如果不成功,至少你可以学到一些教训。”
灵芝娃说:“那我要劝你慎重。”
我问:“为什么?”
灵芝娃:“就像玩‘拉大车’”
我:“怎么像拉大车?”
灵芝娃:“到最后的一把牌,如果赢了当然会赢所有的牌,但是输了,就会输了所有的牌。”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