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搭好“平台”唱好戏

(2012-12-15 15:04:51)
标签:

杂谈

在新浪开博客已经快四年了,微博也用了许久了,这段时间突然想搬搬家,把文章搬到网易上,把微博搬到搜狐上,看起来简单,搬起来麻烦,习惯了在新浪微博的社交圈子,习惯了整天一开电脑就打开新浪博客看看浏览量,因此这种“转移成本”实在是很“高”。在互联网中用户的转移成本取决于互联网应用的沉浸深度、转换中所需的时间、智力成本以及工具的使用成本等,常规上,用户转移成本越高,所需要的平台数量越少,垄断性越强。

以我们平常用的QQ为例,这种即时通信基本上开电脑时就挂着,甚至现在不少年轻人二十四小时在手机上挂着,因为我们在这上面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这里面有大量的朋友、同学、同事,这就是一个社交人脉圈,而不单单是一个即时通信软件,我们通过它随时关注好友动态,哪怕距离再远,也能知道他们此时在做什么,我们对此沉浸程度很深,因此换用其他软件所要承担的人脉、社区成本是不可估量的。另一方面,像类似QQ这样的平台,我们需要的数量不会很多,我有时候在QQ上发个动态,就不想再到新浪微博上发同样的动态,这也是一种转换成本,长此以往,渐渐地会习惯于在一个平台上发动态,多数人都是这种心态,因此随着人们选择性的归属,自然就剩下几个巨头平台,像腾讯,像新浪。

其实,互联网一直朝着社交化的方向发展,而社交化取决于用户的沉浸深度,比如用户通过普通的新闻门户浏览新闻时,沉浸深度比较浅,用户可以今天用网易明天用360,没有固定性和粘着性,但如果门户网站能够建立起人脉网络,吸引力自然就高了,比如优酷视频现在不仅仅是视频,下面还有很多跟帖,用户发表各种意见,这就类似社区性的人脉网络。

一款平台成功的关键在于能与主流人群的契合度,即这款平台能够覆盖的用户规模,就像KIK并不是腾讯最早做的,但腾讯的微信一出炉,立马就成为主流应用了,腾讯的电子商务、视频都做到了前三甲,原因很简单,腾讯有好几亿的用户以及用户使用信息,业内不少人认为腾讯是个抄袭高手,确实如此,但这种抄袭领跑了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将我们黏在一起。新浪微博的成功也是用户规模的成功,新浪微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资源聚集,当年新浪拼命地与政府部门合作,与明星签约,把名人博客迁移到未必哦上,使得丰富的信息在微博上快速扩散,抢占市场空间,于是在微博这个领域,新浪赢了。

搭好“平台”唱好戏,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怎样搭平台,搭怎样的平台,这注定将决定着你的企业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