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我们该思考
(2012-10-15 00:22:43)
标签:
杂谈 |
最近很多朋友和我谈到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昨天听 杜子健先生(华艺传媒首席战略顾问)新媒体力量的课程时,中间穿插着他对他的孩子的教育。杜子健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孩子现在7岁,已经可以和他进行大量沟通,可以给他的同学做全英文的导游,他教育的方法很简单,从来不管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但他引导孩子看英文频道、看央视新闻、看动物世界。他不为孩子制定制度,而为孩子培养学习环境、自学环境,他不要求孩子做什么,但告诉或实践给孩子看这样做的后果,让孩子去选择是否这样做,能否承担起这样做的后果。如此而来,他的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为自己定目标的习惯,这样的孩子自然会成长很快。
我不由得想起我父母对我的家庭教育,至今二十年的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打过我,不是因为我听话,而是当我犯错,他们会告诉我在哪儿错了,根源在哪儿,问题在哪儿,方法在哪儿,我需要对这件事怎么负责。很多时候,我面临选择时,我迷茫时,我不知所措时,我几乎是第一时间给老爸打电话,老爸不会帮我做任何选择,他会帮我分析,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那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果,最后选择权还是在我手里,我要对我选择过程和后果负责。我并不是要说我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对的,这个还不能下定论,我只能说他们让我避免和减少了一些弯路。
所有的父母说要教育好孩子,但是有多少父母真正知道孩子想成为谁吗?父母又希望孩子成为谁呢?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能有出路,就能改变命运,可如今的社会现状给了每一个人深刻地警觉——平等的发展渠道太少,少数人操控着多数发展平台、渠道。最近《中国好声音》比较火,除了它独特的模式外,更多地是因为它给了众多草根一个相对平等的发展平台,让草根能够把他们的能力展示给整个社会。前段时间流行一句话,大学毕业等于失业,这也与大学教育的质量有着绝对的关联。而这导致的后果是,没有工作,买不起车,买不起房,过不上好生活,拜金主义越来越严重,比如很多女孩子把嫁给富人当做人生目标,当社会缺少平等的发展平台、机会时,漂亮的女孩子便认为嫁给富人作为一种捷径。
很多毕业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好工作,专业不对口,他们抱怨当初父母为他们选择的专业不好。报大学专业时,我身边不少同学报志愿时,并不是选择什么专业,而是选择什么大学比较有面子,一本的大学比二本的大学有面子,重点大学比普通大学有面子,父母以有面子为标准帮孩子选择大学,选了某重点大学的冷门专业,结果大学四年下来什么专业技能也没学会。大学是个加工厂,孩子是父母的产品,孩子本应在加工厂好好被锻炼,而大学的教育质量、方法以及孩子自身的方向都出现问题,注定当孩子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市场时,不符合市场需求。
小时候老爸便把冯仑教育女儿的那个故事讲给我听,社会上分两大类人,95%的人像他们的父辈,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另外5%的人是突破了父辈的生活概念,去创业创新,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会失去亲人、朋友、感情,结果也不一定会成功,甚至成功的人很少很少。老爸问我想成为哪类人!如果想成为95%的人,可能就要以父辈为榜样,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如果想成为5%的人,可能要打破很多规则、制度,努力地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但是又多少父母知道孩子到底想成为谁?当父母并不知道孩子到底想成为谁时,就告诉他做这个做那个,并加上一句“我是为你好”。比如说,孩子想成为一个谋生能力很强的人,想做生意,父母教给他朴实,往往可能成为他发展的瓶颈。
父母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每个父母想要对孩子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发展好,但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呢?很少父母能够预测到孩子未来五年会怎样,他们连自己未来五年会怎么样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定义孩子的未来呢?也许在父母的思想中有很多概念是不清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仁,什么是德,这些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有人说杀人是恶,但革命战争时期,那些领袖杀了多少人,是善是恶?他们杀了很多人却又换得社会的和平,是善是恶?由于无法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判断标准,无法从根源中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父母总觉得孩子是错的,孩子总在违背他们的意愿。
老爸总是对我说,路是要自己走的,去尝试、去经历、去体会一些人一些事,没有阅历是不会有底蕴的。其实无论何种教育,如果明白人的一生围绕一个中心——确定一个目标,研究一下哪些是为目标服务的,砍掉与实现目标无关的环节,人生可能会有更大的造诣!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我们该思考,这些教育是对是错?我们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