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业培训机构活得很累?
(2012-05-19 21:50:56)
标签:
杂谈 |
晚上,我和老爸探讨了一个话题——创业培训机构,我在百度试了一下,“创业培训机构”这六个字搜索出来正式存在的机构就不下于一万个,再加上那些没有做网络推广、小型的培训机构还指不定有多少呢!换句话说,这个行业市场的竞争也几乎处于白热化状态,而且大多数创业培训机构都是靠一套模式——导师授课,小规模实战。不可否定的是,在这样的机构中学习能够锻炼自己的一些能力,比如口才、胆量、沟通技巧等等。但它们真得能够让大学生成功创业吗?现实是,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广东地区相对高一点4%。
大学生创业成功难是一个窘境,还有一大问题是创业培训机构活得也很累。的确,大学里不少人很颓废,但也有一部分人是有斗志,希望通过创业致富,改变命运,那么这部分人就可能成为创业培训机构的参与者,可问题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国内的创业培训机构大多是苟延残喘,为什么呢?为什么最终很多创业机构打出旗号是公益性、励志性呢?
首先,产品力。一个创业培训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公司,它想要经营好必须具备产品力。什么是创业培训机构的产品力呢?它可能售卖的是它的课程,教很多东西,比如如何选择项目、如何打造团队、如何谈判,这些东西可能学得时候会激情澎湃,让学员觉得只要学会了这些就能够在商场上叱咤风云。这一批学员可能很快就进入社会了,接下来就是验证他们水平的时候,结果大多是铩羽而归,搞不好是一败涂地。也就是说,这些培训机构可能帮很多人找到了自尊、自信,但没有为他们找到创业的方法,这就像我前几年写的文章一样,讲精神、毅力、斗志、激情,可哪个失败的人没有过这些情感体验和精神面貌,甚至就是带着这种面貌走向失败的。创业不单单是一种精神能够导演,重要的是方法、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力不强,导致这些创业培训机构处在生存的边界线上,它既无法跨大规模也无法提升师资力量,最终是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客户需求。创业培训机构中的创业教育就是产品,想要创业就是客户需求。现在很多创业培训机构定位于大学生,因为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没有平台和机会,他们希望能够借助创业机构提升自己的能力。问题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是什么概念都不明白却天天把创业挂在嘴边,胸怀大志的人非常多,真正去实践做的人很少。我的一个同学做了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表示迷茫,也就是说在大学生内心深处并没有危机感,毕竟在大学期间大多数人还是依靠父母,他们无法体会到没钱的窘境,创业需求不强。尤其处在诱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大学生失去信仰和方向,创业需求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创业”这两个字非常大,即便是参加了这样的培训机构也未必能够立即收到效益,它不是考驾照,考上了就能够立刻驾车,也不是考教师证,考上了立马就能有工作。创业机构不能在短期内回馈给客户一个完美的答案,无法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
最后,客户来源。很多创业机构招不到学员,可为什么新东方做得依旧火爆呢?新东方不是一个创业机构,但也同属于民间教育机构,它的生意做得很火。第一,新东方教的外语课程确实不错,通过一些推广、宣传、权威背书,有一些外语培训机构的课程也不错,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不错,产品很好,但是产品力很差;第二,应对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出国,或是留学、或是旅游,这需要外语,他们迫切需要外语,需求非常强烈,而新东方的一些培训能够做到这点,满足了客户最迫切的需求。第三,出国的人群很多很多,新东方的市场很大,外语是一个钩子,把想要出国的人勾过来。而真正想要创业的人群很多吗?可能空想的人更多一些,真正要把让他们参与时,反而人数大减,他们会想创业并非最佳选择,不如去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考律师证、考教师资格证,这个人群又减少,没有客户来源,创业机构怎么可能运转自如呢?
现在大学生普遍的生活状态是,沉迷于校园生活,或是不断参与校内活动,或是谈个恋爱交个朋友。我们不得不斟酌一下校内一些活动的意义所在,为了娱乐一场,为了消遣一场,未来会不会人生也被娱乐一场呢?大学生缺少信仰,缺少一种敢于实践的斗志,不是创业培训机构质量低,更多的是大学生无法推动这样一个产业快速发展,因为他们心中的梦几乎是空梦!!!
前一篇:梦百合心语(31)
后一篇:点点商业模式(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