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点商业模式(十九)

(2012-05-13 22:18:46)
标签:

杂谈

老爸写过很多文章都用商业道理来解释的,比如商解人生,商解婚姻等等,前段时间还用商业模式给我讲解家庭结构、利益结构。商业模式不仅仅存在于商业运营的本身,生活处处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只是我们很难接受,生活、感情、人生都套在利益交易结构中,但这一切却真实存在着!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模式。在中国,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我们要谦让,要懂得尊卑,要忍让,像小脚女人踮着脚小心翼翼的走着,古人起了个名字叫做中庸。我并非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的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如今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还存在鲜明的等级,无法形成平等的沟通习惯,父母偏要逼着孩子干一件事,孩子极不情愿地去做;父母认为自己永远是对,孩子必须永远服从自己。因此很多孩子上了大学,有了工作之后,他们不愿意回到父母的身边,对于父母的责任可能是每个月定期汇点钱,这种现象很普遍。父母养孩子是一种义务,或者算是一种投资——养儿防老,孩子反过来孝敬父母也成了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中国的孩子是活在权威之下,这种家庭模式是为了确保子女回报,也许这样理解很残酷,因为有人说父母的付出是无私不求回报的。这种回报并非仅指向于物质上的回报,精神上的回馈也是一种回报方式。如今的现状是,代沟越来越大,沟通越来越少。
在西方,比如美国这些国家,它强调的是父母对未成年人的责任,美国很多法律对未成年的保护是很健全的,它并不太强调子女的回报,孩子成年以后就应该远飞,哪怕不回来也不会被社会斥责。但很多孩子即便是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他们之间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像中国很多孩子出了门之后几乎不给家里打电话。因为在美国,这些小孩从小就习惯了和父母之间的平等交流,他们之间形成像朋友一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孩子会认为与父母交流是生活或情感的表达方式。这种依赖关系是终身存在的。
立体的来看,我们都喜欢西方的这种家庭模式,平等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东西之一。这种感觉对我来说十分深刻,我和爸妈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和他们交流,这就是一种习惯。当形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不需要隐讳,我经常和老爸聊感情之类的敏感问题,倘若我喜欢上一个人,我会第一时间告诉老爸,因为我相信他、信赖他,那就是一种依靠,哪怕是天塌下来我都不会害怕的感觉!在这种平等的交流平台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密切,更加依赖!
近年来,不少家庭、知识分子都朝着西方的家庭模式转换,只是根源的东西影响太深刻!既然每个人厌恶不平等,为何还要在家庭中创造这种不和谐的因素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昨,如锁
后一篇:商场遐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