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中国教育
(2010-08-07 20:51:23)
标签:
杂谈 |
最近读杂志读得特别多,偶然读到一个华人讲述自己孩子在国外受教育的历程。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他的孩子八岁,在一所私立学校内读书,一天学校的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在美国你们是怎样认识糖尿病的?这个华人认为让一个八岁的孩子去解决一个专业的学术问题,简直是太荒唐了。他立刻给该学校老师打电话,训斥此命题纯属天方夜谭不切实际。而老师的回答是糖尿病是当前很多人受困的疾病,做此类命题是对社会的直接反映。不几天后老师告诉华人他的孩子这个作文写得太棒了,整整16页,而且条理清楚,逻辑紧密。这个华人很诧异,他问自己的孩子如何做到的,他的孩子说他泡过图书馆,请教过主治医师,上过网......一个八岁的孩子,在国外写一篇文章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这其中他学会了怎样查资料,怎样找方向,怎样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怎样与人和善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很多很多,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着理解生活。
想想在国内八岁的孩子,童年被粗鲁的切断,被迫送到学校里进行苦熬,整天嚼着几科课本准备着随时而来的考试。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就有一个概念,读书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得高分。同样说作文命题,中国的作文题目大多是“生命中的美好一幕”“在上学的路上”“难忘的一个人”......诸如此类,的确,在这些美丽的命题造就了我们美丽的文字,那种几乎能把死的说活了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仅仅停留在我们的课本中。为了强化这一思想,有些高中严禁学生在校阅读课外读物。这跟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什么区别,用教育的大门把我们锁在地狱里吗?书本里是前人在他所处时代的发现,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绝不是主导作用。社会是一个大课程,读不懂社会,拿什么来混啊?
有些教育家、老师们都说,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应试考试是我们必须沿袭的传统。那么现在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呢?最新资料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我们的高考制度打造出一群超强的计算高手,可是别忘了,计算机已经被发明了,它可以进行每秒几十亿的计算量,你们哪个脑子能跟电脑比计算能力。为什么诺贝尔奖年年都与我们失之交臂擦肩而过呢?为什么我们的人才只配给那群老外打工?为什么中国学生留学后不愿意回国就业?这太恐怖了,仿佛回到了明朝的八股取士一样,用一个分数的高低来做决定。有人说中国学生毕业后要吃三种药:第一种是排毒胶囊,彻底排除体内因应试教育而产生的毒素;第二种是补脑的药,打开创新思维,提高创造力;第三种是补钙的药,给人格补钙,拥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可惜,中国实在是不太盛产这三种药,恐怕要众位学子自行制备了。
看看国外十八岁的高中生迈克·塞申斯早已当选为希尔斯代尔市的市长,十八岁的高中生穆尔曼当选美国爱荷华州道森市市长,而我们的十八岁,好像连自己都管不好,跟别指望去管理一个城市。中国教育很少赋予我们真正的领导权,况且在国内背景关系胜过能力,这是一个不争的行业潜规则。
对着满屋的课本,天啊!中国教育!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