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娘家,不可少的一项是给侄女派红包。历年来只是把它当个任务,没想太多。今年格外关注了一下,发现了些问题。
全程如下:
1、已经十来岁的侄女,当着我的面迫不及待地打开红包,一张张地数着百元大钞;
2、侄女的爸爸(我哥)快步上来,不容商量地把大钞接了过去;
3、孩子跟爸爸吵闹着,面红耳赤地谈条件,双方通过不平等协商,达成基本共识,给侄女抽了个小头10元。爸爸振振有辞地解释:都给你存着呢!
谈判完毕。
我对这个红包的命运,有些感慨。
红包,其民间由来是,年三十的晚上,父母把钱(古时是钱币)包好放在孩子枕边,为了吓唬叫“祟”的怪物(专门在年三十晚上伤害小孩),赶走“祟”以保孩子平安。当时的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因“祟”与“岁”谐音,故演变为“压岁钱”。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变迁,到民国时,源于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人们逐渐习惯于用红纸把钱包着给孩子,以图吉利。故称“红包”。
根据压岁钱/红包的来历,很清楚,是长辈对孩子的平安、美好的祝福。其包钞票的红纸应该说比钞票本身更“值钱”。
可惜,很多事物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后,人们逐渐淡忘了其本来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了事物的表面。
作为红包的派送人,我感受到的,是可爱的侄女对红包里面“东东”的关注,我的满腔热忱没有得到想象的回应;兄长的注意力也在东东上,并且同时忽略了红包派送人(我)和红包接受人(侄女)的需求。嗨,怎一个“叹”字了得!!
以上是情感层面,还有,在操作层面即如何打理压岁钱上,也是个问题。
How to
do,即如何合理地打理,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彼此心服口服地达成共识。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也是尊重红包这个传统事物的体现。
No
do,即处理红包的几个误区,与各位分享。
1、家长完全独占:这是无视孩子基本权利的体现,对孩子的情感伤害最为严重;
2、家长象征性地给孩子拿点零头:这是轻视孩子的权利,没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主体对待,像赏赐;
3、家长不征得孩子的同意把压岁钱花了:性质同上
......
关于压岁钱如何打理,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