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唐俭个性 |
分类: 渔樵夜话 |
唐俭可归之于李唐开国元老级人物的行列。这个人呢,没啥大功劳,却很有个性。
先说品行吧。自少年时起,就属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吊儿郎当,不服管教,不守规矩,胡作非为,打架斗殴,混世魔王之流,说白了,也就是让人尤其是让家长头疼的那类坏小子。
坏小子,却有个旁人不及的优点,乖顺好学听话的后生不一定有,那就是他对双亲及家人,格外地孝顺,无条件地遵从。
一个人有了截然不同的优劣两面,形象就很特殊,就容易为人所注意,也就在当地有了点的名声。
当然,就像当年的部队大院子弟,唐俭也是很有背景的。其父唐鉴(爹与儿名字同音,平日里怎么喊叫呢?家人自是有父子哥弟区分,客人来访,推门呼唐jian,是爹应还是儿答?)。
少废话,说正题。唐俭的父亲唐鉴与高祖李渊老交情,俩人一起在隋朝廷里当过禁卫,——卫戍部队的老战友!仅这一层关系就非同一般;唐俭本人呢,又和李世民是发小。这就厉害得不得了了,两代铁哥们,谁有这资源!
单有资源不行,还得善运用。推翻隋朝取而代之的想法,你道出自谁?这个伟大的创意,就是唐俭首先给李世民提议的。
李世民当时毕竟年轻,这么大的事,那必须得请教一下老爸。李渊问谁给你出的这主意?世民说我好伙伴唐俭,那家伙头脑灵光,好关心社会问题。李渊说你把那臭小子叫家来。
唐俭见了好伙伴的家长,毫不怯场,在李渊面前来了一段滔滔宏论:什么“明公日角龙庭”,叔叔您天庭饱满一副帝王之相;什么“李氏又在图牒符谶之上”,李家有上天授命;叔叔您若听侄儿我劝,必将建立汤、武之基业!
显然,臭小子的话,触及到了李渊的敏感的神经,也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但毕竟是老江湖,此等谋逆之事,怎可轻易泄与黄毛小儿!李渊故作自谦,拿几句官话先应付了唐俭:“汤、武之事,非所庶几。今天下已乱,言私则图存,语公则拯溺。卿宜自爱,吾将思之。”汤武夺天下治天下的大梦,叔叔可不敢做;眼下天下纷争乱起,论私咱为了生存,于公也不过是想救民于水火,容叔叔咱们都好好想想吧。
李渊夺取天下后,给唐俭的回报是,任内史舍人,中书侍郎,享受散骑常侍的特殊待遇。总之属皇帝身边人,算没亏待。
后来因山西那边的战事,唐俭身陷敌营成了俘虏。要说他确实大事上不糊涂,愣是不投降,且一心系大唐。顺手还替李渊挖出了个大内奸独孤怀恩。因此而当了部长,升任礼部尚书,天策府长史(天策府即天策上将府,是李渊为功高盖世的李世民专创特设的,位居亲王、三公之上,兵权列武官之首,府中人手由其自己招募,全是亲信嫡系。由此可见,李世民这儿拿唐俭一直当铁哥们看),封莒国公。
李世民真正继位做天子后,唐俭干了一件体面事,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对突厥人的外交,被提升做民部尚书。
两人虽身分君臣,但玩乐依旧。有一次唐俭陪太宗在洛阳苑打猎,一群野猪突然蹿出,太宗镇定自若,拉弓连射四箭,四头野猪应声倒下,另有一只公猪张狂,扑向唐俭马前咬住其马镫,唐俭急忙跳下马躲之,太宗见状,“拔剑断豕”,一剑将其砍成两段。完了笑着对浑身筛糠的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哈哈,我的天策长史,你难道没见过咱天策上将杀人吗,怎么吓成了那个样子?
据说有一此和太宗下围棋,唐俭一点不让皇帝,气得李世民差点动怒杀了他。最终没杀,那是因为毕竟有老交情在那儿垫底呢!搁一个生分的外人试试,十个脑袋也掉地了。
说实话论大功,唐俭没啥能太拿得出手的,但李世民一直很喜欢这个少年玩伴,隆恩礼遇,不一而足。又是加授光禄大夫,又是下嫁豫章公主给其子唐善做儿女亲家。当然,最令唐俭光显的是,平平庸庸竟荣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其实大约是有哥们太宗皇帝罩着,唐俭散漫浪荡的习性后来日渐严重。这位拿工作完全不当回事,三天一大席两天一小宴,嗜酒如命,以醉为乐,“未尝以职务留意”,公务压根没放在他心上。甚至后来还干了件丑事,恁大个人物,托地方官抢占百姓家的羊群,被人检举揭发。
世间事,不可尽以逻辑论。太宗李世民待唐俭,也许就是个直觉感觉,就是看着这哥们实诚顺眼,踏实自然,包括他的散漫浪荡,也包括他的尊亲孝顺。于是乎亲近、爱护和荣誉也就都少不了他的。
人,看来活得真实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