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渊博不等于人格大气
——说说余秋雨兼及大师风范
文/秦四晃
余秋雨先生也许叫屈得要撞南墙,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文章,扮演了那么多文化使者的角色,世界游历,港台讲学,文字篇篇流光溢彩,角色样样举足轻重,好一派无限风光。但到头来,却常遭质疑、鄙视甚至诋毁,眼下几几乎到了动辄得咎的地步。
有位博坛高人将此归之于“人怕出名猪怕壮”,归之于我辈劣根之惯常“枪打出头鸟”。这让人不禁疑惑,泱泱华夏,较秋雨“壮”者罕见么?怎么彼不忌其“壮”呢?高高苍穹,较秋雨盘于更高枝头的“大鸟”稀缺么?如何彼大鹏而未遭枪击?常识告诉我们,枪打的多数是善抛头露面、惯叽喳聒噪的小鸟,大鹏换来的更多是众人的敬畏与仰望,扶摇千里,搏击长空,望尘莫及。如此说来,就怨不得我之平民辈了,分明是余先生的内功不够,演砸了自己的角色,于最初的喝彩声中昏了头,亲手将喝彩导演成了鼓倒掌。
秋雨先生知识不可谓不广博,但渊博学识掩盖不了修养的缺陷,妙语文章不等于人格大气。一旦粉丝们察觉到你内心世界的低俗,即使您立于高山之巅鼓噪,听之者心理情感上已预设了不齿的路障;即使您频繁作出善举,也免不了被疑之为装模做样。
当一个人正襟危坐、谨言慎行,仍难免同坐者横竖责难时,那一定是您自己做人上出了问题,如若您再被表象蒙了双眼,不自反省而频频叫屈,那就到了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的绝境了。为余先生健康计,四晃这里呈上初诊病历,若余先生果然讳疾忌医,不妨弃之纸篓、付之一炬可矣。一谓之心胸狭窄、小家子气。锱铢必较,琐细争辩,四处表现小聪明,逢场便作卖弄状。(余先生本不该患此症的,研究了多年中国文化,您应当最清楚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最厌恶自我卖弄的。)二谓之不经诱惑、难耐寂寞。频繁的出镜是余先生作为学者最大的败笔,您让传媒业的掮客们拨弄得晕头转向、乐不思蜀,忘记了传统文人大智若愚的魅力远胜过八面玲珑的华丽;学者与戏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形象。三谓之沉疴痼疾、旧病复发。一场文革给余先生的处世为文烙下太深的印记,翻身农奴把歌唱,黑奴高悬霸主鞭,这便露出了小人得志的村相。四谓之环境污染、病毒侵害。身陷市场经济污浊空气里的余先生,将品格、文化使命、精神纯洁忘得一干二净,不知不觉变成了文化市场的傀儡。
在余先生的内心世界里,一定有一个“文化大师”的梦。但能说会道、能写会画不等于就具备了大师风范,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化传统里,对于“大师”有一个积淀恒久万难改变的观念,那就是在雄厚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做人要内敛、淡泊、低调。
大师的胸襟宽广无比,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大师的气质超然脱俗,仙风道骨,特立独行。
大师的意志坚定执着,唯求真理,矢志不渝。
大师的品德淡泊宁静,不计功名,泰然处之。
大师的风格踏实持重,褪尽浮华,拒绝虚妄。
真诚地奉劝余秋雨先生,甘于做个寂寞人,用心灵对话,潜心将那思想文化的果实平静挂于枝头,别修饰,别叫卖;收起喋喋不休的口舌,摆脱五光十色的舞台。相信以我国人宽容善良的美德,或者会意外换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