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那时候》之【夹馍带馍】

(2009-04-24 00:45:56)
标签:

冻肉

臊子面

媒人

我们那时候

馍馍

关中

文化

分类: 四晃茶屋

 

      陕西关中一带的婚宴,臊子面是少不了的,而且是先吃臊子面,吃罢臊子面后,中间穿插一些小节目,给厨师留出足够的时间准备正式的酒席。

      正式的酒席上,最尊贵的一桌是媒人席。媒人席那一桌上的菜品,自然要比其它桌数量多、质量精。其中有一道菜是媒人席独有的,就是冻肉凉碟。“冻肉”有些地方称作“肉冻”,细小的地方也显示着汉语言文化的丰富性多彩,但内涵是大同小异的。不过家乡关中的冻肉是真正意义上的将猪头肉、猪蹄肉炖、熬冻结而成,不像见于其它地方的肉冻,实则是“冻皮”或“冻汤汁”。年少时参加婚礼,常常眼巴巴望着媒人席那一桌上诱人的透着晶莹的冻肉,馋涎欲滴。有一回,母亲恰好跟那媒人老头熟悉,看我馋的样子实在不忍,便伸筷子从那桌夹一块冻肉塞进我嘴里。同桌的别的和我一样心思的孩子此刻就十二万分地羡慕我了。

     其实多数人不会象我一样馋那冻肉的,他们在自己的这一桌上还忙不过来呢。你看那满院十好几张桌子,大人小孩一边吃着,一边抓起桌上馍馍。掰作两半,再伸筷子把肉片、豆芽、白菜、粉条……夹到中间,迅速合上置于身边的竹编笼中。——这是婚宴上的一道风景,大家都在边吃边夹、边夹边吃,俗语谓之“连吃带拿”。因为已形成了风俗,又据说是借此将主人家的喜事饭菜带回去传播喜气给四邻,有了这样的注脚,人们谁也不会觉得难为情,纷纷放开手脚大干;主人这一方呢,眼看满院客人嘴忙乎、手不闲,甚而全家上阵,那家孩子竟顾不得吃,先装满母亲跟前的笼子再说,主人也只是笑笑,万万不可气恼的。既如此,你便可想见席散人去时的情景,桌上单剩下光净净的七个碟子八张碗,宛若见弃的瓦片。

     我最喜欢跟上母亲去吃酒席,也曾协助她边吃边夹不亦乐乎。回到本村,母亲有时躲不过去,只好从笼中拿出一两个馍馍让邻居们各掰一块地尝尝,但大多数夹带回的馍馍,还是我们自己家人享用了。

     也曾看见过两个男孩为抢馍争菜动起手打架的情形。那当是幼稚者由于天真而将风俗庸俗化了,不在风俗本意之列。

     但仍有那高雅之士,来不及剔净自己牙齿间的韭菜叶,偏煞有介事地将此风俗归之于陋。我不想与其争辩。一种民俗的形成,自有其历史、地域的渊源,草率地以陋或雅下结论,不经意间就会抹杀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因,遗漏掉祖辈们曲折路途上的一处脚印。何况,事物高雅与低俗的界定,当是要放在特定的时代人文背景下去论,即便高雅之士眼中的陋者,仍不乏别样的风土人情的魅力。

    当然,现在我也不主张婚宴上再去一边吃着一边夹带着。其实以眼下的生活水平,你就是让夹让带,恐怕也没有人去做了,家里什么东西没有,受那麻烦。何况夹带回来,散发四邻,四邻谁还觉得你那是个稀罕物?所以说,风俗文化的演进,随其自然的规律吧,刻意雕琢,否定这个、弘扬那个,我担心到头来全都是白费心思、徒劳无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