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汽车里的瓶装水导致乳腺癌的谣言分析!

标签:
汽车瓶装水乳腺癌点子正辟谣分析杂谈 |
分类: 点子正辟谣系列文章 |
这时候,一些其他媒体已经有了动作,西安晚报发了文章,又转发了这一情况,他们联系了一个塑料专家,但其实专家只是说,高温下,瓶装水可能对身体有害,但也没有指出会得乳腺癌,但是,记者没有追问,只是让专家说出了可能对身体有害!仅此而已!群众不会辨别,于是,更多人认为是真的,包括新华网都给予了转载。可是,这些转载者,竟然都没有辨别和思考。且不说晚报的采访根本没有调查是不是真的会得乳腺癌,证据和病例,病理是什么,在哪里?他们所讲的,汽车后备箱温度能达到90度,这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怎么可能!经过我用温度计亲自测量,汽车温度计显示,采访汽车专家、消防专家,得出答案,根本没那么高温,不可能超过70度,不知道晚报和所谓专家怎么得出的温度结论,如果那么高,多少汽车都根本不能开了!
之后,发现沈阳晚报的微博中说,方舟子已经证实,高温的瓶装水会产生塑化剂,危害健康!于是,我打开了方舟子的网站,发现,沈阳晚报又是中途截取,方舟子的原话是“现在的媒体和医生都喜欢吓唬人。有研究表明瓶装水瓶子(PET塑料)会释出塑化剂,但量极少,远低于饮用水标准的限量”这根本没有说瓶内塑化剂会致癌啊!但沈阳晚报只截取了其中一部分。这如同有个段子说,有记者问某明星,你到本地去过红灯区吗?明星很气愤的说,我都不知道那在什么地方,你去过!?结果,这位记者写文章说“某明星到本地后着急询问红灯区地址!”
其实真相如何呢?!
一封来自北美的虚假邮件
在雅虎英文论坛上,记者发现了传言源头的一些蛛丝马迹。“放在汽车里的瓶装水有害妇女健康”这则消息最早来自于去年夏天,一封在美国盛传的虚假邮件。邮件发送者宣称消息源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但该校在随后的申明中否认了这一消息。主人公谢莉·克罗是美国的一位流行歌手,她的确在2006年参加脱口秀节目中提到了自己和乳腺癌抗争的经历,并提醒人们不要喝加热后的塑料瓶里的水。但2006年9月1日,她在个人网站上澄清喝瓶装水并不是她患病的原因。2007年6月7日,行业权威机构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正式对外发表了“科学研究证明瓶装水容器在多种环境条件下都安全”的申明,并指出“目前尚无研究证明瓶装水容器在热环境(如高温汽车)中会析出任何可能导致乳腺癌或其它疾病的化学物质。那些病毒邮件和媒体传闻只是为了迷惑公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在申明中表示,DEHA、双酚A等化学物质不会出现在瓶装水中,即使有析出物也是在安全范围之内。
车内瓶装水导致乳腺癌纯属无稽之谈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许多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个三角形的符号,里边有1~7七个数字,每个编号代表一种塑料,它们的性能完全不同。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是“1号”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汽车内的温度条件下,它会危害人类健康吗?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叶胜荣研究员告诉记者:“PET的结构相当稳定,其融化温度超过250摄氏度,要发生化学变化也至少要在100摄氏度以上。汽车内显然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热能和塑胶瓶两者遇在一起就会产生有毒物质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记者在超市对几种可能放在车内盛放饮料和食物的塑料用品也做了记录:保鲜膜、塑料膜是“4号”LDPE,微波炉餐盒是“5号”pp,碗装泡面盒、快餐盒是“6号”PS,水壶、太空杯、奶瓶是“7号”PC。叶胜荣研究员认为,这些塑料只要是通过国家安全标准的正规厂家制造,都不会在车内的温度下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变化。
至于饮用车内瓶装水导致乳腺癌的发生更是毫无依据。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肿瘤科专家柴可群说,乳腺癌是由女性内分泌状态的改变而引发的一种病症,主要病因包括高能、高脂食物的摄入,肝气不舒,不良的生活习惯,家族遗传等等,目前还没有一例动物实验表明喝汽车内的瓶装水会诱发乳腺癌。
提醒汽车内存放食品、饮料有讲究
虽然耸人听闻的传闻被专家、学者否定了,但柴可群医生提醒:“吃了一半的食物或者没喝完的饮料尽量不要在车内放过夜。车内装潢散发的有毒气体以及一些外部细菌很有可能进入食物,大量微生物在容器内滋生,再次食用对人体有害。”此外,他还提醒广大车主,在车内存放饮用水的时候,应注意瓶身上标注的适宜存放温度,保质期(一般在12至24个月),还有“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等存放要求。在温度上,叶胜荣研究员也强调,低温总比高温好,因为温度、压力都会影响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
但是毕竟还有一些媒体发布了澄清报道.
这条信息,在开车族中的女网友中,影响重大,特别是媒体官方围脖传播后,一些媒体又报道后,影响很广,但是对于澄清却不给力,导致新的误读.
希望媒体报道更专业,希望辟谣文章传播更给力!
点子正点道为止,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