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供暖:今天你“蹭”了吗?!

(2009-11-13 00:00:26)
标签:

点子正

蹭暖族

供暖

沈阳

今天你蹭了吗

被供暖

被降价

被退费

分类: 点子正“点”道为止!

 

 时下,一些“新词汇”不断“踊现”!

 “蹭暖族”就是一个!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8AVHA28R/98191255646183539%5B1%5D.jpg

 

  昨天,我的同事写了一个关注“供暖”的系列稿件,其中一条就是:城市“蹭暖”族挑战供暖收费模式

  就连“百度”里有能“百度”到“蹭暖族”的解释:“蹭暖族”依靠楼上楼下“余热”取暖,或者干脆将自家大门一锁,回父母家里“蹭暖”蹭暖族一般为20-40岁白领人群。

  其实,这个“蹭暖族”不是我的同事的“首创”。

 

供暖:今天你“蹭”了吗?!

 沈阳日报的一个记者,也是点子正的师弟,此前就写过一个“影响很大”的稿件,将沈阳的“蹭暖族”的群象描述了下来:

 “今年,我不用去交采暖费了。我靠楼上楼下的地热来‘蹭暖’!”10月15日,家住浑南万科小区的业主刘光大(化名)说,他家的楼上楼下都安装了地热,他的房子被“夹”在两个暖层间,即使不供暖,室内温度也能达14℃。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今冬供暖期的临近,像刘光大这样的“蹭暖族”正悄然增多。他们或者依靠楼上楼下“余热”取暖,或者干脆将自家大门一锁,到父母家里“蹭暖”。

  邻居安装地热   催生“蹭暖一族”

  “现在的沈阳人越来越热衷‘地热’了。”沈阳一家地热工程有限公司的员工张良,正在为铁西北国之春业主祁欣家安装地热管线。他告诉记者:“地热技术源于老东北的土炕,由日本和韩国吸收改良。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东北人特别认这种采暖方式。”

  目前,沈阳的地热市场包括碳纤维电热板、碳纤维电热膜、远红外发热地板等多种多样的产品。由于地热供暖节省空间、室内节能20%、寿命较长等原因,被越来越多的沈阳人所接受。“地热减少了常规采暖方式暖气片所占用的空间面积,而且地热采暖符合人体‘脚暖头凉’的特质。”谈到安装地热的初衷,祁欣表示,“地热还有较好的隔音效果。小孩跑动、移动物品时的噪音会影响楼下邻居。”

  一项统计显示,自1999年至今,沈阳已有60%的新建楼盘采用地热供暖。因为地热采暖效果好,沈阳的一些新建小区中,甚至出现了户户安装地热的情况。这给“蹭暖一族”提供了条件。

  睡觉时间回“窝”   “蹭暖一族”有道

   今年,刚刚结婚的王女士打算加入“蹭暖族”。王女士的新房位于皇姑区的四季花城,离双方父母家、自己单位都比较远。今年,小两口决定轮流到双方父母家过冬。“我算了一笔账,我家的取暖费达到2400多元。双方父母家都有多余的房间,与其空着还不如和父母一起过冬。我们可以将省下的采暖费孝敬四位老人。”

  看来,“蹭暖族”还能够“蹭”出亲情。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被“蹭”的老人对此非但不反感,反而觉得因“冷”得福。因为孩子平时工作忙碌,不常回家,能在自己身边过个冬天,老人们自然非常高兴。

  “我每天只在家里睡一觉。采不了多少暖。”在总统大厦上班的杨先生,今年也打算停交采暖费,“我每天是早八晚六的工作时间,非常规律。在外面吃完晚饭,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了,我只需要在卧室里加一个电暖气足够过冬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些“蹭暖族”大多是20—40岁之间的都市白领,他们由于工作时间长、出差时候多等原因,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热量”。杨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的采暖费可以买5500多度电,如果他在家时都采用电暖器取暖,用五个月不成问题。

  “蹭暖”蹭出市场   采暖家电“受宠”

  记者在太原街附近的苏宁电器商场看到,销售货员正在推销一款燃气壁挂炉。这款壁挂炉可以提供暖气与生活热水双路供应,实现了采暖、热水一体化。购买者孙女士表示:“今冬选择不供暖,我得给家里添置几件小型的取暖家用电器。”

  记者发现,随着冬季供暖的临近,沈阳市场上出现了煤油炉、卤素管取暖器、家用电采暖炉等多种采暖产品。尤其是规格小、能耗低的电采暖器更受欢迎。苏宁电器的一位负责人说,“今年家用采暖设备销售异常火爆。难能可贵的是,沈城消费者也趋向理性购买。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品牌,而是把环保与节能的要求放到了首位。”

  就像“蹭暖族”刘光大说的:“我晚上在书房、卧室里放个电暖气就挺暖和。不仅低价,而且还节能呢。”  本报主任记者   傅淞岩

 

供暖:今天你“蹭”了吗?!

(供暖的冷与热,到底谁说了算?!我们如何才能不“被供暖”?!)

 

  再转来我的同事写的文章:

 城市“蹭暖”族挑战供暖收费模式

  新华社沈阳11月11日电(记者王炳坤)眼下北方地区陆续进入寒冬,不少城市家庭为了节省,主动申请停止供暖,改为“蹭暖”过冬。记者近日在辽宁各地采访了解到,类似群体有扩大之势,给供暖企业乃至正常采暖户带来不小麻烦。
    鞍山市民李丽梅今年10月初就申请了停暖手续。她所在的新建居民小区全部装了地暖,她家房子面积不大,楼上楼下地暖效果都很好,停暖后光靠邻居的余热,室温也能达到十四五摄氏度。李丽梅说,她和丈夫平时工作忙,在家时间不多,低出几摄氏度问题不大,每年节省上千元暖气费倒是很值。
    与这些靠楼上楼下余热的“夹心蹭暖族”相比,一些年轻人冬季来临干脆搬到父母家居住。这样既省了钱,老人也增加了与儿女见面机会,住在一起相互照应、增进亲情,可谓一举多得。
    虽然没有明确数据,但是今冬以来“蹭暖”族规模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记者询问辽宁多家供暖企业获悉,今年停暖用户比去年有所增加,很多人提前咨询和办理停暖,显然是有备而来。记者从一些家电卖场注意到,今年用于取暖的小家电设备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销售火暴。一些消费者表示,家中停供暖气,用这些小家电补充温度,不仅省钱,效果也不错。
    “蹭暖”族方便了自己,却麻烦了别人。沈阳市民何水华的楼上邻居就是一位“蹭暖”族,何水华说,暖气往上走,楼上暖和了,但是自家温度却降了下来。碰上这样的事,何水华却没法跟“蹭暖”者交涉,“人家不用热,不缴费,你拿他没有一点办法!”
    沈阳最大供暖企业惠天热电集团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说,供暖企业也是“蹭暖”族的受害者。暖气具有传导性,居民家中即使停暖,邻居家的温度也能传递到他家中,使其室温保持在一定水平。而供暖公司要想保证正常用户的室温达标,就得加大对他们的暖气供应,无形之中加大了成本。这位人士说,“不用热、不缴费”看似公平,其实让供暖公司吃了哑巴亏。
    辽宁省城镇供热协会秘书长于洪说,“蹭暖”族对供暖收费模式提出挑战,供暖作为特殊商品,收费模式应该体现自身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停暖用户收取一部分基础性费用,以补偿供暖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和热传导损失的成本,避免正常用户对“蹭暖”族的补贴,以实现各方公平。

 

 供暖:今天你“蹭”了吗?! 

 

 

  针对“蹭暖族”这一现象,点子正与我的同事和师弟商榷如下:

  大道理不讲!

  供暖既然是市场经济,我就有选择的“权利”,至于,我是否“蹭暖”,那不关我的事情!

  问题的关键是:很少有人去主观上“主动蹭暖”!

  我们在关注“蹭暖族”的前提是:为什么会“蹭暖”,前提是因为:供不供暖“差不多”,都是“冷若冰窟”,既然如此,何不“停掉”!

  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权利”!

  我们在关注“蹭暖族”的时候,更应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而不是从“政府工作”角度,或者替“供热公司”鸣不平的角度出发,更不应象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专家们建议的那样:收取基本费!

  如果你供热效果好,几人爱蹭暖?!

  如果你的供热价格,能真正随着市场煤价的降低而降低,几个爱蹭暖?!

 

 供暖:今天你“蹭”了吗?!

  (听证会还是“听涨会”?!“被供暖”让我们的腰包变得更冷!) 

 

  点子正认为,《沈阳日报》的报道是从“民生角度”出发,为大家提了一个“新思路”,既然不热,索性停掉算了,索性“蹭暖”又何妨?!

  我的同事新华社的报道则是从“工作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对供热模式的影响!有点过于“冰冷”和“生硬”!

 

 供暖:今天你“蹭”了吗?!

   (沈阳中宇的“霸王热”还得“霸道”到何时?!)

 

  为什么我们不去关注:那些热得烫手的“供热投诉电话”?!

  为什么我们不去关注:本应随着市场调整的采暖费?!

  为什么我们不去关注:“哗众取宠”的“不达标退费”?!

  为什么我们不去关注:“入室测量”能否行得通?!

  为什么我们不去关注:悲惨的“被供暖”现象?!

 

  关注供暖!关注民生!

  不管怎么样,如果有可能,我是一定会去“蹭暖”的!

  不管怎么样,如果有机会,我是一定要去“蹭暖”的!!

  这是我的权利!

 

  供暖:今天你蹭了吗?!

  金融危机,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请大家一起来“蹭暖”吧!

 

                           (点子正)

 

  附:点子正关注供暖系列文章:

  沈阳:“被供暖”、“被降价”能否“被退费”?!

冬天到了,我们还会“被供暖”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