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大海(散文)
(2022-03-22 23:32:46)
标签:
诗岛屿蓝色文明 |
分类: 散文 |
这里是一个诗的岛屿。
城市建在海岸上,礁石是城市的支脚;潮水的涨落,是城市的呼吸;碧海蓝天,波动的海面,是城市的表情。
红瓦绿树诗酒田园,看庭前花开花落;岸线回曲城际起伏,望漫空云舒云卷。
用赤裸的脚印比量沙滩,情感释放得翅膀振颤;展双臂托起太阳,意念的水珠透出蔚蓝……
这样的海岛地理,诗的疆域没有遮拦;意象是鱼、是礁石、是牡蛎壳、是系缆桩与三角帆……这样的港湾造型,浪漫的形态随心所欲;象征是风、是灯塔、是钓鱼竿、是载着夕阳回家的自行车与啤酒加蛤蜊的晚餐……
从这里延伸,海的思想是深邃的。
某年冬日下午,空气潮湿凄冷,北风令人在磁光电影院售票口站不住脚。我去买票看《冰海沉船》。走出影院的时候,虽然夕晖还像破棉絮照射着街道,我却觉得天地间黑透了,是令人窒息的黑——沉重的压抑、颤栗……与其说是冰山令泰坦尼克号沉没,不如说象征人类文明的海洋航行器,被大海的黑暗所无情吞噬。阔大而漫无边际的自然面前,人类何其渺小;同时人的伟大又来自于比海洋更深更顽强的心灵,在有限的救生条件下,面对生死存亡,让妇女儿童先走,是现代文明的体现。而“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当头各自飞”,“树倒猢狲散”等东方的生存哲学,则是另一种价值取向。一位男士偷偷跨上救生船,猥琐地躲避他人正直目光的神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故事的延续,先生的夫人已患绝症,而家里几个孩子需要健康的先生回去抚育成人,虽负有夫人嘱托,怀揣人性使命的先生,仍然在那一刻难以面对貌似偷生的选择。
出影院那一刻,悟出了对大海的深层认识。那些生命以各种形态被加速度倾斜的巨轮抛却于大洋,被彻骨寒冷的海水所吞噬,那是深不见底的黑。而其时几个演奏艺术家面对灾难,没有选择逃生,而是操着乐器奏出生命最后的旋律,那是他们在那一刻唯一能做的事情。直到甲板上没人了,其中一位说:可以了,散了吧……然而,最先离开者走了几步发现已无处可去,旋即折回,将小提琴又夹到了脖子上,其他几位同样转回身,他们重新奏响了又一曲乐章。如果说前面的演奏,是将优美的旋律为逃生者送行,那么这时奏响的是自己生命最后的声音……正如黑格尔所言: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现为害怕死亡,与荒芜保持绝对的距离,而是表现为承受死亡,并在死亡中保存自身。我为之振撼、颤栗,来自他们赋予了生命最庄重的尊严——他们永远活着。
海边有一丛褐黄色的礁石,孩子们发现那是电影《海鹰》里的一处外景。虽然离岸不远,但是涨满潮还是有几百米的海面距离,以及相当的深度。那部电影不仅给孩子们以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更觉得大海没什么了不起。船沉了人落水可以游泳,且为争夺那块礁石所发生的小小战斗,消灭了敌人——两条敌对船舰上的人,离开舰艇就是解除了武装,应有“海内存知己”的体现,但那时的价值观,纵做鬼也分敌我,何况每个细胞都是仇恨的解放军战士。于是,那天孩子们在礁石上玩儿英勇,忘记海水涨潮的节奏,等反应过来已是满目苍凉,会游泳的纷纷纵身跳入水中畅游而去,礁石上只剩我与小芸两人,我那时刚刚学会漂浮,还不太会蹬腿和抬头换气。小芸虽是游泳高手,却没有顾自而去。我问:海水什么时候退潮?他回道:12小时之后,也就是半夜。常识,在大海水温低于人的体温,尤其是夜间,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失去知觉……在小芸的鼓励下,我俩共同跳入水中,扑通了几下,海水灌得我难以呼吸,小芸靠近时,我一下子抱住他,他一边挣脱一边高喊蹬腿蹬腿,继而转到我身后用力推我的身体,划动中我挣出脑袋喘了口气,继续蹬腿……
海的意境又是恒远广博而沉重的。
岛屿上的人,古时候称为岛夷,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北迁文化遗址出土的考古发现中有贝丘人,指的是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这个地区海边的人,靠采集海上的贝类生物果腹,所弃落的贝壳堆积成丘,所以在考古学上称之为“贝丘人”。大海,岂止是后来歌子唱道的故乡,更是贝丘人的衣食父母,也就是养育人类的父母。
岛屿旁有一处海蚀柱经多年海水浸蚀与冲激,而形成千疮百孔的造型,人们以浪漫的情感赋予了“石老人”的传说。而海蚀柱的形成在地质史上,是伸进大海尖形的岬角,由火山岩构成的。岬角后退残留在海滩与海水潮汐间耸立的柱体,也就是“石老人”的真正身世。
那处海滩不是由海浪反复淘洗的柔细沙岸,而是遍布贝壳碎片,显然是贝丘人生存过的痕迹,可惜在改造成“石老人公园”的时候,人们花费巨大能量,将那些碎片挖出运走换上了细砂,改造成了人们“理想”中的海滩。然而经海浪的淘磨,还会暴露藏匿几千年的贝丘人粗砺痕迹。不仅有考古意义的东夷人生存痕迹,而且多年自然形成的渔码头,记载着人类迁移的踪迹。从偏远南方迁来的移民,选中这里依山面海的山坳,便以此为渔猎聚居地,而在明代洪武年间,政府以海防安全为由,颁布“片板不得下海”禁令,驱赶沿海百姓向内陆退居50里,沿海一带空了。到了永乐年代,禁海令松弛,从崂山那边又有零星大胆的渔人迁来,这里又逐渐形成了名为“石老人”的村落……
大航海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手持指南针的东方人却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仅在这座今天可以用来写诗的岛屿周围,就有三个卫所的军事机构建制,不仅用来抵御外来侵扰,更是控制本土人涉海出洋。再往上追溯,北宋时期胶州湾北岸板桥镇的市舶司(海关),是海上贸易通商口岸;而著名的琅琊台,不仅是秦始皇用来会盟的地方,更是他遣使徐福东渡为其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出发地。到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考察胶澳地理之后,将一个小渔村的地理位置以一个美丽的名称命名了这个岛屿起,这里便开始了她与诗歌的渊源。
一所学校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国立山东大学的教授们在八关山畔吟诗写小说做学问的年代,这里是平静而优雅的,街道的干净清幽,拜法桐树耸立两旁所赐,以及栅栏上的粉色蔷薇给初夏时节以雍容达然的姿态。小报抑或荒岛书店,活动于街头巷陌的诗人……
这里是诗的立足之地,是诗人栖息的地方;这里不是天堂,却是祈祷的地方。
——以此给《青岛诗刊》
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