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上》风的分量(评论)
(2018-01-05 12:08:30)
标签:
红高粱诗歌奖风的分量生活底蕴修养与技巧 |
分类: 理论 |
《黄河滩上》风的分量
韩嘉川
高若虹,一个出生于吕梁山的高大魁梧的北方汉子,却在用细腻的笔触,在黄河滩上做壮阔的抒写,调动起了读者文化认知的积淀,产生令人感动的效果。在收到第七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获奖作品研讨会邀请函的同时,收到了获奖诗人的作品,其中高若虹的诗歌我在很短的时间里,连着看了好几遍,认为正如他在研讨会的发言所说的:“人从黄河水上站起来,种子从土地上站起来,牧羊人从石头上站起来”,那么高若虹是一个站立在黄河滩上的诗人。
厚重立意的分量
对于《黄河滩上》这组诗,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作品感情饱满,生活气息浓郁,被广泛赞誉为“接地气”。其中的立意,蕴含着作者深厚的诗歌素养,若干不被惯常意义理解的“诗意”被他巧妙地用自己特殊的语言与技巧组合成了令人震撼的意境,可见其工底并非一般。
对于中华文明的渊源,黄河承载着深沉的岁月重负,就像诗人笔下的黄河滩上人的形象。作者的意念是通过若干人们似乎熟悉又不熟悉的细节展开的,在认同的同时,又拓展出了新的视界。譬如开头的《黄河滩上的那些小》,相对于阔大而悠久的黄河滩,以及在这里生生不息的群落而言,一颗小小的酸枣刺,该是怎样的不起眼?然而恰恰就是这样的一颗小小的“我”,却是故乡母亲身上的疼,而且这个“疼”又是从来不会喊出声的。如果那些蚂蚁、瓢虫、叶子、沙子、枣花等等,也都是黄河滩这个母亲怀里的一份子,而这个让母亲“疼”的我又是怎样的一种“疼”呢?不必说那些“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话了,一个“疼”字,将一首诗的灵魂牵了出来。再如《穿过》一诗中的“疼”。在一一展示了黄河滩人的生活之后,“黄河水一定会穿过他的骨头留下滔滔不绝发疼的伤痕”,黄河是其生命中永远的进入骨头里的“疼”,是蕴含了所有亲情的令心尖儿颤动的疼。《深秋写意》中的亲情则更宽泛了一些,从景物到“独自发出来的光芒”的娘,甚或嬉戏的羊羔,那种孩提时代的自由与欢乐,是令人“要流下眼泪”来的“疼”——尽管诗中没有再提到。
读高若虹的诗并不简单,这与那些以传统阅读习惯看待诗歌,或者用阅读某某体的大白话方式阅读这些诗,恐怕一时难以读懂,即便对现代诗有些研究的人也会一下子把握不住。也许大家对某些语言感兴趣,会说出其中的一二。而我觉得一旦读懂了他的诗,会给人以恍然明白的感觉。的确,今天黄河两岸的农村跟当年不一样了,即便相对落后,也与以往不同了。毕竟国家也好地方政府也好,总是试图有所改变,至于怎么改变,其间的问题与矛盾是另一回事。然而今日之中国,农村只要还有一定能力者,涌入城市的走向是大趋势,不可阻挡。《坐在河沿上的人》一诗表达的是一种纠结,痛苦的漫长的纠结。如果说黄河滩还是一块中国人的精神领地的话,放弃她的意义又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过一些,所谓的好,就是物质的富有与所谓的快乐,而那种深层的精神依托,难道就不是快乐的吗?特别是作者看待那个“坐在河沿上的人”就像看着自己,“想逃离尘世
《拐弯的河滩》蕴含着某种哲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隐含在苍茫、荒凉、空旷的拐弯处,有亲情的温度,有繁衍的吉祥,寄寓着人们的希望。就像推拉镜头一样,如果推远了看,这些人生愿求,本就是天赋之人权,年复一年,辈复一辈,那个弯的意义又是什么,是否拐个弯就改变了呢?尽管诗人给出了多少里之外的地名,读后还是酸酸的。与之相类的立意还有《婆婆丁》,令人心动的是五六岁的孩子,他不仅没有听到在喊他的婆婆丁,而且与三婶相同的命运是否也在等着他。在《秋风吹过黄河滩》中也是差不多的立意,不同的是时光。季节的力量是风的力量,生命就在风中。
《一块石头》是有故事的。虽然不能言说,但是“经历了多少打击和碰撞”的石头,就是黄河滩上人的形象。而《挖苦苦菜的二嫂》中命运像苦苦菜的二嫂,写的也是黄河滩人的形象。
在高若虹的这组诗作中,他展现了一幅幅黄河滩画面,而在这些画面上的生命,是令人心生颤动的。如果说黄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那么这些黄河滩上的生命情态,又意味着什么?诗人深沉的立意与笔触流露出的饱满感情似在触动一个民族的命运。
浓郁的氛围烘托诗意
在中国传统诗歌美学范畴里,大多讲究意境,对于氛围却很少提到,而且认为氛围“指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周围的气氛和情调。”这是来自百度百科解释。而西方现代文艺思潮进入中国后,对于小说中所创造的一种说不清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气氛”描述,被概括为“氛围”。这是除了主题立意之外,能够在作品的结构与字里行间感觉到的一种东西。在阅读高若虹的《黄河滩上》这组诗时,感觉到有明显与传统的意境有所不同的东西,我认为应该属于氛围。这也是有些专家与读者所提到的“接地气”,又不能用意境来概括的原因。我同意“接地气”的说法,但是觉得用“氛围”更准确一些。譬如《黄河摊上的那些小》,其氛围就在那些视频镜头推移一样展示的“小”上,是微观的大千世界。“小到一只又黑又瘦
在这种看似白描式的状写中,诗人很放得开,看上去散淡,实际其中有严谨的意念,看另一首题为《坐在河沿上的人》的诗。别人都“跟着黄河哗哗啦啦地走了”,而他“在走与不走之间
有韵味儿的语言
我读这组诗作时,首先是被其语言所吸引。这是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如果从中寻找某些意象、象征等等,似乎不是太好归纳。譬如:“小到又黑又瘦
其他几首诗中的优美诗句也颇有些诗的张力,譬如:“仿佛一束跳跃的火焰
再譬如:“秋天来了
尽管高若虹的诗歌语言有散淡与白描的风格,但是有些诗意往往隐含在这些淡然之中,也许有些诗人也在用这种方式写作,但是若让这种淡然的语言有意味儿,是一种功底,是对语言把握的娴熟,理解个中诗意所在的品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而给诗人点赞。
总结起来,《黄河滩上》这组诗之所以能获得“红高粱诗歌奖”,且是第一名,诗人既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又有丰富的诗歌美学修养,熟稔的语言技巧,其摘取桂冠也是必然。我在会议发言中,提出了“形而上”,前面加了一个“高屋建瓴”,其实诗人作品中具有这种要素,只是没有突出地彰显而已,因而粗粗地读来没有感受到,而细读之后,才知道诗人没有忽视这一点,无非是怎么表现而已。一种宏大的书写,未必就要有蕴含多么博大的意象与象征,细枝末节中未必没有高度。这便是我再读这组诗的体会。
2017年11月15日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