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选刊》选载我刊作品

标签:
《散文选刊》天落水作者:干亚群原载《青岛文学》2012杂谈 |
分类: 青岛文学 |
《散文选刊》2012年第10期目录
人物地理
实力散文家
烟·云录
心灵史
民间语文
热读
碎玉集
行走
论坛
旧作
封二
天落水(外一题)
干亚群
刊发于《青岛文学》2012年第7期
母亲小心地从缸里提了一桶水,等水桶里的水不再晃动时,才侧着身子一步一步把水拎到灶上,把桶里的水慢慢倒入锅里,然后从另一个用来装池水的桶里舀了一勺,把“汤罐”加满。
母亲每天在灶前重复着这一动作。后来,当我们能提水帮着做饭时,也重复着这些动作。尽管母亲一再提醒我们提水时浅一点,人稍微低下去一些,水还是会从桶里溅出来一些,望着从水缸边一直到灶前像一条蜿蜒小路的水渍,母亲会不由自主地张大嘴巴,“这么多水流出来……”
水缸里的水称为天落水。意为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村里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几只七石缸,哪怕家里生活很拮据的,也不会少了那几只缸。父亲每年会买一根粗毛竹,剖开后打通竹节,然后横挂在屋檐下,半圆形的凹面正对着一排排的瓦楞。雨天一来,瓦楞上的雨水便点点滴滴地顺着竹槽,汇成一股水流,直接流到下面的水缸里。有条件的人会抓一把明矾,洒在水里。不过,很多人都认为经过明矾漂净的水有一股气味。还是聪明的老人们想到一个土方法,抓几条泥鳅放在水缸里,水中那些红红的细细的,游动起来一扭一扭的“汽虫”就会被吃掉。
当然,抓泥鳅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身上,而我们又总会多出一些事情,水缸里绝不会只有泥鳅,还有鱼、虾什么的。我们有时实在没什么可玩,就趴在缸沿上看看缸里的动静,还故意一晃一晃的,那水也就或明或暗地荡漾。只是水缸里的鱼们并没有什么反应,怡然自得地在水中游来游去。
勤劳的人们每年会赶在雨季来临前,把家里的水缸一一清洗干净。原来天水沉淀后也会有污泥,黑黑的,还有些滑,取出来的时候是一块块的。父亲说,这是空气里的尘埃。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想了半天也没明白,这水缸里的沉积物与空气里的尘埃居然会连在一起的。一场雨洗一次天空吧?
到了夏天,母亲做了一块木板搁在水缸上,一来防止灰尘杂物掉落水中,二来是为了减少被蒸发的水,上面还放了一只碗,以方便过路人口渴了能喝上一口水。听母亲说,有一次她去公社缴粮,回来的路上那个渴,感觉嘴巴被粘上了一样。经过一户人家时想喝几口缸里的水,但用手捧觉得不好意思,到了缸前发现里面浮着一只碗,赶紧连舀几碗。之后,母亲在自家缸盖上面放了一只倒覆着的碗。很快,村里很多人都在水缸里放了一只碗。
我们满头大汗地从外面回来,拿起一只碗,掀开木板,伸进水缸,一口气可以喝下三碗。这清冽冽的水,透凉透凉。擦擦嘴巴后,还能回味到一点淡淡的甜味。虽然,父母偶尔会数落我们几句,提醒我们当心肚子痛。他们说这话,不过是看了村卫生室里那几张卫生常识挂图而已。家里很少烧开水,那热水瓶里的水还是母亲烧饭时蒸熟的。大热天的中午,父母亲扛着锄头从农田里回来,累不必说,还有饥与渴,随手拿了搪瓷杯连喝几杯,然后才做饭洗农具。我们先是偷偷地喝,后来也敢当着父母亲的面,咕咚咕咚地喝下肚。
门前的水缸间有空隙,足够我们藏进身子,少不了在那里玩。尤其在天热的时候,不仅可以随时喝点水,还可以把脸贴在缸上,那凉凉的感觉很舒服。当然也有惹祸的时候,万一不小心把水缸敲破了,那可会换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打。那只坏的水缸,父母亲绝对不会弃之不用,等补缸师傅一来马上补好,等晒过了几个日头后再放回屋檐下。
村民的生活都很清贫,应了那句老话,“靠天吃饭”。年成好的时候,到了年终还能分到微薄的红利。如果家里人多而劳力少,很有可能要“倒挂”。所以很多人家都是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但再怎么紧,也不能少了一口天落水,那可是带点甜味的水。大家约定俗成,池塘里的水用来洗洗涮涮,煮饭、烧开水才能用缸里的天落水。我们不懂事的时候,没少往水缸里扔东西。什么杂七杂八的拿了向水里丢,有时还用手去玩缸里的水。大人见此情形,总会紧张地叫起来,“这败家子,这败家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有次,我们玩着玩着,竟玩到了阿花婶婶家。她家水缸边正好有一堆沙子。沙子从指缝间里流出来,有些痒痒,我们觉得好玩极了。也不知是谁带头撒了一把沙子,结果大家你一把我一把,还趴在缸边哈哈大笑。等阿花婶婶背着篍笼收工回来,一见我们正玩得乐不可支,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冲着我们吼了一声:“你们这些小鬼,连天落水也能玩?”我们一看阿花婶婶的脸,知道闯祸了,赶紧一个个溜了出来。
此事并没有完,阿花婶婶把状告到了大人那里,我们都被各自的父母打了一顿。大人一起帮阿花婶婶清理水缸,并且你家拎来一桶我家拎来一桶,把水缸的水蓄满。阿花婶婶其实是一个挺和善的人,平时少不了给我们几颗糖什么的,而这次发这么大的火,还告我们的状,我们暗地里恨了她一会儿,还想出了一句脏话骂了她一下。但当我们转身玩去的时候,早已忘记了那是句什么脏话。
一些老人喜欢称天落水为天水。每年奶奶做祭祀的时候,总会小心翼翼地从屋里的一只小缸里取出一壶水来,倒入几只酒盅内,非常恭敬地摆到桌上。我们问奶奶,干嘛不用池塘的水。奶奶说,供奉菩萨的必须是我们没吃过的,水也要洁净。我们又问:菩萨也喝水?
“菩萨是救苦救难的化身,他在凡间,当然要喝水了。”奶奶回答。我们还想问,可被奶奶阻止了,说是在做祭祀的时候不可以多嘴多舌的,否则菩萨要生气的。我们感到更好奇,不知道菩萨生气会怎么样。有一年大旱,水缸一一见底,在烈日下张大着嘴巴,与我们一样感到口渴。许多家庭煮饭不得不从池塘或井里打水。喝惯了天落水后,才知道没有了这水的甘甜饭不香。晚上,老人们到晒场乘凉,摇着蒲扇,不住地看看天,嘴里嘀咕着:“这老天爷,还让不让人活下去了。”在一旁玩的我,突然冒出来一句,“是不是菩萨生气了?”奶奶一听,用蒲扇抽打了我一下:“这雨水的事又不归菩萨管,这是龙王的事。”随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我们懵懵懂懂,天落水居然牵涉到那么多事。
当几位会看天象的老人说,雨就在这两天时,村里的人奔走相告。村东村西响起了清理水缸的声音,底下的沉淀物早已结成一块块的了。人们用搪瓷杯刮着缸底,非常刺耳。村里人时不时地仰望天空,与那几只见了底的水缸一样,期待着天落水能降下来。
女人的河埠头
清晨,村里响起第一声鸡鸣。不一会儿,村头村尾的鸡舍里传出欢快的呼应。我们缩了缩脖子继续朦朦胧胧地睡过去。
我们被母亲叫喊了几次后,才极不情愿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眼睛,提着毛巾,端着茶缸去池塘刷牙洗脸。
河埠头石板上的水渍,一滴一滴的,像一条蜿蜒的小路从池里一直滴到家门口。母亲总是家里起得最早的一个,起来后第一件事去河埠头拎水,洗菜,然后做早饭。我们其实可以用母亲拎来的水洗脸,但我们很少这样做,而是喜欢去河埠头把早上起来的事做完。因为没有吃过早饭,大人是不允许孩子去串门的。去河埠头洗洗正好可以跟对面的小伙伴约好今天去哪儿玩,末了还可以在河埠头玩一会儿。如果时间一长,会摸碗螺蛳回家,这样可以免去母亲的一顿数落。也不知道这招是谁教的,几乎每个小孩都懂得用这招来应付大人。
村民的生活按照老人的说法,靠天吃饭。每家每户有几只七石缸,用来储水。缸里水全靠天上落下的水,用一截剖开了的毛竹挂在屋檐下,天一下雨就能把水引到缸里。煮饭喝水全靠这天落水,干净又带点甜味。至于洗涤、淘米,包括夏天全家人的洗澡都在家门口的池塘和河里。
河埠头是由男人砌成的,这跟村里腌咸菜时不让女人用脚踩一样,老人认为女人属阴,不可做承载分量的活。当然,这说法并不完全是偏见,毕竟砌河埠头是一个力气活,那些条石、石板既要铺得结实,又要铺得美观,至少不能让家里的女人在人前输了面子。
渐渐地,一个河埠头成了媒人说媒的依据。看这家里的人心细不细,会不会干活,一看家门口的河埠头就知道一二分。家庭殷实的,会把河埠头砌得宽宽的,一整溜的石条光滑、平整。那些条件不是很好的,自然也不会花更多的心思在河埠头上。一些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青人,不待父亲提议,早悄悄地开始修整河埠头,怎么着也要让将来过门的媳妇洗得顺手,蹲得舒服。如果一个河埠头让家里的女人蹲也不是,站也不能,这样的男人算不了一个优秀的男人。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不管往后跟几个儿子分不分家,一家人只能共用一个河埠头,在他眼里河埠头不分这个家永远没有分。哪怕兄弟失和了,家里可以抬头不见,而在河埠头不得不低头见。不管家里吵得多么凶,到了河埠头,外人是怎么也看不出来刚才还在为一把锄头闹得不可开交,兄弟俩蹲在河埠头上你洗你的犁,我洗我的锄。从河埠头带过去的水渍到庭前早已滴一块儿了。
男人把河埠头砌好,而由女人来经营河埠头。如果一个池塘里只有一个河埠头这会让女人感到寂寞。她怎么着也会端一只脸盆到那些砌有多个河埠头的池塘里去洗。女人们一边洗涤,一边欢快地交流着自家的一些信息,连今天母鸡下几只蛋的事也不会忘了说。于是也就洗洗涮涮的功夫,全村的动态基本一清二楚。有的聚在一块儿悄声嘀咕着自己家的公婆,嘀咕声里不外乎对公婆分家时没把几只碗几把椅子分配公平,再者就是认为公婆偏心于老大或老小,有什么好吃的做婆婆的尽往老小家端,而做公公的尽把好吃的塞给老大家儿子。有的隔着一个或两个河埠头,向对面的主妇有一搭没一搭的找话说,哪怕简单到今天洗什么菜也要把话递过去。邻里间感情深不深,在河埠头一眼看出来。连河埠头边碰上也没交流,那可真没有交流的余地了。未了,一起嘀咕公婆的几个女人似乎免不了互相安慰一番,然后各自带着些许满足回家。河埠头上残留着几片菜叶,几只鸭子早等不及了,一只只游过来,你一口我一口地抢夺起来。池塘细碎的波纹上漂浮着一些还没来得及散去的泡沫,在阳光下一闪一烁,一起一伏。
河埠头虽然恢复了平静,而从这里带走的消息有时却让一村人感到惊奇,甚至那些不靠谱的说法也能从一洗一涮中落地开花。家长里短的事经这个河埠头传到那个河埠头已变了样,那个说婆婆少分了一把筷子传到家里变成了多给另一个媳妇一只金戒指。两个媳妇与一个婆婆最后不得不对簿公堂,最后那个说金戒指的只好坦白:“这是河埠头听来的。”气得男人恨不得把河埠头给拆了。不过,到底还是没拆,家里靠女人料理,而女人需要河埠头,而河埠头也永远属于那些女人,即使男人疼爱自己的女人,大冷天担心女人洗衣服冻坏了双手,情愿在家里帮着搓好衣服还得让女人自个儿去河边漂洗。有了女人的河埠头看上去是那样的细腻,光洁。它留下了女人的青春,也留住了女人的气息,那是女人用棒槌一下一下敲出来的。河埠头还是村婶村姑私下解气的地方,在家受了气的女人常常端了一脸盆的衣服,拿了一根棒槌,狠狠地敲上半天,这气也就顺水漂去。
当然,夏天的河埠头还属于我们小孩子。等母亲拎了锄头去地里时,我们一个个似乎约好一样,拿了一只脸盆,从家里溜出来。先攀住石板在水里浸上一会儿,也不知什么时候居然能拿着脸盆游到河中央了。也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吸气,怎么呼气,一个夏天下来已经会游泳了,而这些常常瞒着大人。大人可以让我们到外面疯去,就是不放心我们在水里玩。有时还拿“河索鬼”来吓我们。聪明的我们知道这“河索鬼”只有晚上才出来,所以白天照样玩照样乐。等我们回家时,脸盆里少不了一碗鱼虾。赶在父母回家前把衣服拧干晒上一会。实在不行,那就只能烧一锅开水,在灶膛前把衣服烤干。
除了玩,河埠头还给我们留下一个小秘密。大人洗衣服时偶尔还会掉下几个硬币,往往卡在石条缝里,不太容易看到。也不知道是谁发现这个秘密的,后来我们去河埠头总是先往石缝里张望,少不了用手摸一遍。直摸得河埠头的水浑浑的。不过,这样的意外惊喜并不多。
河埠头经不起寂寞。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浑,也越来越少。无论揽过船的河埠头,还是被女人热闹过的河埠头,慢慢变得荒芜。有时在一家院落里看到几块石条,怎么看都有点眼熟,再瞧瞧院外的那个池塘,竟然成了一条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