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尘无偿献血的哥城市精神杂谈 |
分类: 散文 |
平凡中的微尘精神
近日在一个梦中,想到一种叙述方式,是从采访无偿献血说起,从到汶川地震前线采访参加救援的特警说起,从采访奥帆赛的志愿者说起,甚至从对他人采写的《微尘》一书的加工整理说起,等等。旋即,梦中掠过了一幅幅我曾亲历的画面,譬如所采访过的无偿献血者的面庞,譬如都江堰市瓦砾堆下的生命,譬如台风袭来时奋战在奥帆基地的志愿者,譬如战浒苔的士兵,譬如……蓦然醒来,天已大亮,理念回归后,便想,我这是想干嘛?是否全让一个不期而遇的奖给闹的?前些日子青岛红十字会为纪念青岛市无偿献血20年,在五四广场对无偿献血做出奉献者颁发了奖状,我于2002年出版了撰写青岛无偿献血工作的纪实文学《热血》一书而获此奖。而我要以这样的叙述方式说起,是要总结自己为社会做了哪些事情吗?正如当天记者采访我时,我回答的:这是一个作家做应该做的事情,是一个作家所应该担当的责任。
就像我从地震前线回来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激情出诗人、愤怒出诗人、感动也出诗人。碰到这种大灾难,一个作家所能做的,就是拿起自己的笔,写下自己该写的……记得当时也有人在耻笑,意思是唱什么高调?我当时便严词回答,这决不是平凡意义上的高调,做人可以低调,但是所写出的历历在目的人物与事迹,是要高调的,因为我写出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历史便不会忘记他们。在采访无偿献血者的那一年中,我无时无刻不被那些无私奉献者所感动。这是由衷的。因为我相信,一个人的声誉,应该是你能做什么。做了什么只能说明你的过去,而我们永远要面对的是未来。
在某超市内临时收款处付款,我正在掏购物卡还没掏出来的时候,后面来了一个年轻人,问在这儿排队吗?怕妨碍了他人,我赶紧闪开身子,到旁边继续掏卡,他却追过来,继续问:我问你是不是在这儿排队?我回头瞥了他一眼,见是一个挺方正的男子,便说我这不是给你让出位置了吗?没想到他不依不饶:我有礼貌地问你,你就不能有礼貌地回答我嘛?我当时就想这人怎么这样苛求回报呢?难道我给你让出位置不是一种礼貌吗?我承认这个年轻人是在追求一种秩序,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是苛求回报,是否又太功利了?我们知道在公交车上有人给你让座,你至少应该说一声谢谢。然而,当你给一位老人让了座,就必得有回报吗?我相信心安理得,在公交车那种公共场合更显得重要。给孕妇让座,给老人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是一个正常社会所应有的良好风气。这比一个老人摇摇晃晃站在你的旁边,你却在假装打电话假装看短信假装睡觉,心中又排解不掉他人目光的纠结,要坦然得多。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无量,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人们都知道,血液是可以救命的。如果用在佛教上说,那就是修功德。现在各大寺庙的香火很盛,有些寺院还极力推销一人多高的粗大香火,似乎是花钱越多越好。而普陀山的寺院则不同,那里提倡:有心烧香,不在多少,一支足矣。前往烧香拜佛者,大多是求得佛祖保佑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功利思想,而佛教的境界恰恰是无功利的是人的心灵的修持。无偿献血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无偿的奉献,是无功利的,至于你的血液救了谁,你不必知道,这是这项工作的一种制度,也就是无偿献血境界之所以崇高之所在。
出租车是一座城市的窗口,进入一座城市,你可能最先接触到的人是出租车司机。那种一对一的了解很直接,甚至影响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每年大年初一到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人中很多是出租车司机。出租车春节期间正是挣大钱的好时候,有的人把吃年夜饭的时间压缩到了最短,吃几个饺子便开车上路了。然而这么宝贵的赚钱时间,他们却挤出一部分来到血站排队献血,是什么驱使他们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分子的呢?这个问题曾深深地困扰着采访中的我。在人们的价值观向金钱利欲转向的时候,他们辛辛苦苦赚钱养家糊口,尤其是他人遗失的金钱与利益从自己手中过时,那种该不该坚守底线的对于良心的拷问,是何等的严酷。拾金不昧,将顾客遗忘在车上的金钱与物品完璧归赵,你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操守,但是任何行业都会有监管不到的缝隙与盲点,更不用说这是一个各自为政独立运行的行业。古训“慎独”,便是指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出租车司机大年初一参加无偿献血的思想轨迹是什么呢?后来通过深入采访和深入分析,我明白了。在中国民俗中,大年初一可以昭示一年的好运。的哥用这种方式祈求全年的平安吉祥……其行为无疑是高尚的。也就是说,崇高在人们心中是有位置的,而且这种崇高是没有功利的,追求的是精神的福祉与心灵的净化。
从无偿献血,到救助白血症患者,再到无偿送考生,出租车这个群体在青岛掀起了一场红飘带风潮,人们统一归结为:微尘精神。在获得“感动中国”荣誉之后,被上升为城市精神。如果说,微尘多少次捐献了多少钱,我们统计的是救助了多少人做了多少事还有意义的话,而就捐助本身,一块钱与一万块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且捐助者“微尘”本人是从来不露面的,也就是说,捐助得再多,也不需要一声“谢谢”的回报。寻求的是精神的解放。这与的哥们大年初一去参加无偿献血所要获得的精神的心灵的崇高境界,是一样的。
那年我开车时收听交通广播,那时刚刚修通了东西快速路不久,当听到一个又一个的哥将自己一天的营业收入送到广电大厦,为救助一位旳姐患白血病的孩子,他们朴实的语言,甚至什么话也不留的节目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只好打开双闪把车停在路边,直到有110巡逻警车向我靠近,我赶紧振作起来,向警车摆摆手,开车离开了……
一滴水见太阳,一粒微尘见宇宙。小中见大,是一种无量的境界。青岛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十多年前,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一,青岛第二。而这两座城市都是移民城市,无非青岛比深圳早了九十多年而已。而移民城市的特征在于,她不断吸纳着外来的人。如果把今日的青岛人大致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四类。一类为精英人才。他们是由高校的院士、教授、博导硕导、大学生,以及各行业的尖端人才、创业者所组成,他们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尤其是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意识的存在,一种精神的提倡,一种风气的形成,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二类应该是城市的老市民,他们几代人在这里生活成长,他们爱这座城市,维护区域的声誉,是从城市的细节做起的,因为城市的若干缝隙里,存留着他们童年与青春的记忆;第三类是农村转移到城市里来求生者,他们或许在建筑工地上,或许在早市做小生意,也或许每天早晨清扫街道,他们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前景,他们或者已经融入城市的群体,或者正在积极的融入,有一点很清楚,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被城市的规范所接受,成为其中的一员。既如此,一座城市的精神,对于他们则至关重要。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一点,都可以是自私的,计较的,但是好的道德风尚,是需要在城市的摸爬滚打中所遵循的,因为那是自我保护的底线。因此,救助与被救助,自然其中会有他们;第四类,该是迁移来的有钱一族。当然还可以分得再细一些,但是大致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因为自身的素质与生存的需求,大家共同维护一种城市精神,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一天晚上在台东三路步行街上,我老婆不小心摔倒了,走过的年轻人纷纷停下脚步上前问候,并要扶她起来,那时正值讨论“十四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的时候,显然,这里的年轻人是勇于担当的,因为那是正义。从雨中扶老人过马路的“红雨伞”,到为他人方便让出一个位置,这里的人们没有因善小而不为。
同事为灾区捐衣被书包,拿来一看是刚刚从商店里买来的,问她为什么去买新的?她回答捐旧的不好,对他人不尊重,并且坚决不许写是她捐的。再问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是为自己。
微尘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这个精神不仅仅是以小见大,更在于为了净化城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