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嘉川
韩嘉川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036
  • 关注人气:1,4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所学校与两条街道

(2012-04-28 04:51:02)
标签:

学校

台东

三路

市场

柴草店

煤店

粮店

菜市场

百货公司

杂谈

分类: 散文

 

一所学校与两条街道

 

  

 

那次到学校去,既是为了儿子,也是为了自己。毕业很多年了,那所学校里肯定组织过很多庆典,其中肯定有毕业后取得优异成就的学子,被请回去作为激励新一代学生的楷模;而那些幸运的学子,也会在前呼后拥中,了却自己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我没有那样的荣幸,便只能自己找借口,以咨询孩子中考的名义,到离开多年的母校去看看。

甬道左边的一溜黑板还在,各个班级的板报也一如当年各显风采,只是涂鸦的痕迹更重一些,显然现在的学生精力都在课业上,“分是学生的命根”,只要考出好成绩,起码能进入本科学校,就是好样的,因此板报办得粗疏潦草一些,也是很自然的。不像我上学的时候,一开学每个人便被要求在表格中填上有何特长,我不明就里的填写了喜欢画画,便被学校宣传组叫了去,到甬道旁的大黑板前,指着一块空儿,让我画一幅大批判的宣传画。从那以后,班级里的板报就全是我的事儿了,几乎每周都要出,写的画的烦了,也有搞得一溜歪斜的时候,就像现在的孩子写的画的那样。

甬道右边的高崖上,原来有一排大杨树,树下的空当里,有双杠单杠和沙坑。布满浓荫的季节里,树的叶片在风中哗啦哗啦响,如果心情好,会听成是青春的歌子。再里面是操场,记得入校的第一天,老师按照花名册点过名后,让大家按个头高矮排队,男女各一排,然后依次进入教室,就那么派定了同桌。谁与谁不仅不相识,而且不敢近距离的正眼儿看,就那么在一起一坐三年,直到毕业离开学校。

十几岁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或者说,一所学校的风气,是造就一个人终生性格的地方。我们这一届学生,从小学四年级便遇到了文革,尽管后来几年也上课,但是学的是当时满大街都在喊的东西,尽管好的老师也会从中讲出点儿意思,譬如其中的典故,诗词中的遣词造句,但是没有教学计划与大纲,没有循序渐进的步骤,孩子们听进去也那么回事儿,听不进去也只能随他去。所以一进入中学,看到课程表,除了第一节课是雷打不动的“天天读”之外,其他的还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以及生物之类,大家的小脑子一时转不过弯儿来。早就听说这所学校的老师很有水平,没想到果然厉害,不温不火地给你一种威严与震慑,大家睁大眼睛左左右右地看着,从中得到了一种规范的力量。

过去进这所学校是必须要考的,就像现在要凭相对比较高的分数才能进来,而我们那时则是划片儿就近入学,也就是说同学们住的大都比较近,因此,一放学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走,一时间,台东三路与台东一路便塞满了人。学校有两个进出口,大门在台东一路上,小后门在台东三路上,三路离大多数人的家近一点,而且又很少有汽车,所以台东三路的人格外多。

由两条道路所划定的区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区域。如果中午从学校的小后门回家,出了教学大楼往左拐,下台阶便是学校食堂与礼堂。食堂不用说在那个时候是为教工服务的,而早些时候,来自农村的学生是住校的,食堂不仅为教工服务,同样也为学生服务。礼堂,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用于集会、观看电影和演出活动的场所。其实来自于典礼似乎更准确一些。而在古代则是习礼的讲堂。礼的解释则是由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在一所学校里,礼堂就更有意义了,是学生们学礼识书的地方。三年里在这个礼堂中,听过报告,看过学校宣传队演出的样板戏与各种带有生硬色彩的节目。至于那些与当时政治形势有关的报告无关紧要,而在那里的演出,对于懵懂的少年来说,则是印象深刻的。特别是少男少女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所展示出年青生命的丰采,则是生命的华彩乐章。即使演出的技能与功夫是幼稚的粗陋的,但不妨碍在同学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了学校的小后门是东光路与台东三路交叉口。记得旁边有一家柴草店,进门之后有一个偌大的柴草垛。那时候不分冬夏每家每月供应十市斤柴草,用于把煤引燃烧锅做饭,或冬季烧炉子取暖的。每当需要去买柴草的时候,就愁得慌,如果赶巧碰到有火柴厂和板材厂的下脚料还好一些,可以买的数量多,回家不太用斧子劈就可以点火。而那种时候不仅难以碰到,即便碰到了也往往挤满了大呼小叫的人,常常一家几口齐上阵,有抢柴草的,有排队买票的,那阵势真的是壮观。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在那一大垛木墩子里挑挑拣拣,拣那些轻的,干透了的,顺丝好劈的。在那里好多像我那个年龄的孩子认识了松木桦木柞木,知道了不开窍的榆木疙瘩的比喻体是什么样子的。

东光路到丰盛路是一个大下坡,往下走的半坡上,有一家生产文具的工厂,而我们那时候称之为书钉厂,夏天的时候,能看到工人在开着门的屋子里,将细铁丝用机器咔哒咔哒裁成书钉。不知道那些机器日夜生产的书钉都被哪里用了,怎么用得了那么多,反正计划经济时代总归是会有计划的。

丰盛路上有一家煤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家家都要卖煤取暖。晶晶亮的大同煤块儿最好烧,且烟儿少,但是价钱贵,记得是一块五毛六一百市斤;枣庄的煤块也凑合,就是石头多,所谓的石头应该是煤矸石吧,特别重,不容易燃烧。买不到煤块只能买煤面儿,回家加进一定比例的黄土,做成煤饼子也可以烧炉子的。每当买煤的时候,也大都是全家动员,也正是半大小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人们动员各种工具,有麻袋、筐子、木箱子等等。煤店里有手推车出租,倒也便宜,只是太少,半天轮不上用一次。而更多的是用钢铃车往家拉,那种钢铃车是一种城市特色的家用工具,所谓钢铃就是工厂机器上用的轴承,有些严密的机器,轴承有一点儿砂子,也就是斑点就不能用了,而废物利用做成钢铃车,在过日子的家庭来说,则是解决了大问题。丰盛路煤店正冲着台东二路,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那条路是土路,而台东一路和三路是柏油路,即便绕一下,也便于底盘很低的钢铃车行进,于是,每当买煤的时候,便会听到街上一片哗啦哗啦钢铃摩擦地面的声音,且须前面有人拉,后面有人推,成为那个时候一道特有的景观。

也有专门给人送煤的,也是要排队,就是说你买好了煤票交给送煤的,什么时候给你送到家不一定。我小的时候,母亲便经常让人送煤,因为时间不能确定,到了上班的时间只能锁门去上班,煤送到了,送煤的见门上挂着锁,便把煤倒在门口。胡同里暗,常常被人踢散了不说,也有邻居乘机沾点儿小便宜。

中午一放学的时候,学生们占满台东三路的街筒子,走着走着便四散去了各个路口,当走到台东财政局的时候,便少了许多。财政部门往往是森严的,从粗粗的窗棂子看进去,人们都伏在桌前忙碌,听不到有人说话,却响着一片算盘声。

财政局对面有一家茶炉,炉哨响着时候,也常常见到打水的人排队;再往前便是粮店了。尽管有粮证也有具体人口与定量,但是哪一天允许买新月份的粮食,是有严格规定的,严格控制寅吃卯粮现象。家家都有自己缝制的面袋子,每当买粮时,在家都要计算好了,根据定量,白面粉、玉米面、大米小米地瓜干等等各用不同大小的袋子。买粮时也常常要家里几个人出动,并不是要买的粮食多么重,而是样数太多,一个人肯定拿不过来。

粮店对面是土产店,笤帚炊帚簸箕家常用品需要光顾之外,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每当北风刮起,需要烧炉子取暖时买烟筒,是挺令人烦恼的,前一个冬天用过的烟筒即使保存得好没有烂掉,也总要添几节新的,问题往往就出在新与旧的对接上。那时的铁匠干活严谨,一节烟筒的大小头仅差几毫米,也就是大头略大于小头一圈。排队买烟筒的时候,有售货员给你对接好了拿回去也未必合适,在家里与旧烟筒对接,往往要费很大的劲,有的人家往往要安装到半晚上。

拐过了福寺路,走在果品街上,那股各个季节不同水果的气味儿很是诱人,特别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再拐进市场楼,楼下的菜市场常年熙熙攘攘,人们摩肩接踵,也许仅仅是买一斤盐打一斤酱油,也要跑一趟菜市场的。楼上是百货公司,也许从小就住在边楼上的原故,觉得商场很大很宽阔,孩子们捉迷藏在里面跑来跑去,既碰不到玻璃柜台,也撞不到人。到我上中学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百货公司也同机关一样,早晨八点半开门,晚上五点关门。常常看到人们在天桥上站着等候开门,或者下班后匆匆赶来,碰到大门已经关闭时,沮丧地离开。那时不凭票可以买到的商品很少,买鞋要鞋票买衣要布票,即使买一顶帽子,也要半尺布票。

中午十一点四十五下课,下午一点半上课。吃完午饭后,便会被同学上门叫着结伴到学校打篮球。有时候也走台东一路,尽管那条路上有大光明电影院,但是可以看的光景毕竟没有台东三路多,而且马路太宽,中午的太阳又晒,走起来便乏味一些。但那时候台东一路毕竟是一条比较重要的街道,“十一”“五一”的游行队伍从东方红广场出发,经太平路到中山路、辽宁路,再到台东一路,一般走到延安路的礼拜集就散了。即使接近尾声了,也依然能够一睹游行队伍的风采。

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学解放军到市郊野营拉练,队伍从正门出发,沿着台东一路往威海路走,再到鞍山路直奔李村。背着军人一样整齐的背包戴着草帽的队伍,也被人们像看游行队伍一样看过一回,走在队伍中,心中莫名地升起了一股雄壮之感。而回来的时候,由于夜行军在途中被大雨浇了半夜,个个萎靡不振,走在人民路上时,队伍就像断头断尾的蛇一样,在街道上呈S形行进,可是当走到台东一路的时候,看到若干家长站在路边,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们的孩子时,那心中又升起了一种豪情,雄赳赳地走进了学校。

四十多年之后,每当走过台东一路看到那所学校时,不仅仅是亲切,更确信自己人生的一页青春留在了那里。毕业以后,当同学们走散了,那种失落感居然直到今天没有消失,即使同学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聚会,依然找不回失落的东西。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趟进同一条河。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时空是在变化的。我们今天再走在台东一路和三路上,永远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