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部“不起眼”的电影的启示

(2012-03-17 06:35:43)
标签:

电影

道德

信仰

幸福

救赎

启示

杂谈

分类: 理论

 

 

一部“不起眼”的电影的启示

 

一部“不起眼”的电影的启示



   

    这里所谓的“不起眼”就是不被看重的意思,是相对于重大题材的电影而言,譬如战争、民族、政治、人类的思考,地球毁灭,以及外星球,等等;而相对于大投入大制作,则更不必说,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甚至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等。而对于一部家庭伦理,投资仅30万美元的电影来说,确实不具备可比性。尤其放在中国的背景上,不到200万人民币的电影制作,将会是个什么样子,似乎是可以想象的。而阅读经验又告诉我们,就是这种开启点很小,从你我身边琐事说起的故事,往往会涉及到深刻的社会主题与张力——人生,是最大的事情。有人把这种题材归结为文学性的电影,也含有小众的意思。这种题材的确具有文学特色,那就是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

    我就是从这部电影的副题“一次离别”进入的,其实电影的全称应该是《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无论哪个国度、哪个民族、哪个人种,人们最朴素的追求,就是让生活更好一点,这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千差万别,但根本的差别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再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某个群体;小到某个个人,某种状态。甚至都可以对应到了某种体制,以及战争、掠夺、贩毒、制假、毒奶粉、地沟油……这里要说的,还原到了根本,就是人们要让自己的生活好些,再好些,这是似乎是无可争辩的事情,而就是在这种朴素的追求中则会呈现出重重矛盾。

    西敏想离开伊朗,到环境更好的国度去生活,她当然希望丈夫与女儿与她一同去了,然而纳德却因为要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而与西敏产生了分歧,因此导致了两人的离婚。分歧还在于西敏希望带走女儿,这似乎也是很好的愿望,她希望女儿在更好的环境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儿是她生活的希望,不带走女儿,西敏出国又失去了意义,于是,纳德不肯签字,又导致了离婚不成。接下来的僵持、分居,是电影开端便呈献给观众的矛盾。

    西敏的“离家出走”——回娘家,令纳德不得不雇佣瑞茨做护工,在他上班女儿上学时照顾老父亲。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细节,推进了电影情节的后来发展。一个是当痴呆的父亲出现小便失禁,湿了裤子时,瑞茨在是否该给他换裤子这件事上,打电话询问神职人员,是否违背《古兰经》的教义;第二个细节,导演有意掩藏,是老父亲上街拿报纸,怕老人走失的瑞茨上街去追他时被车撞了。就是这个细节导致了一场误会。第二天瑞茨去医院检查腹中胎儿状况时,把睡着的老父亲手臂绑在床上,而老人又滚落在地上。当纳德回家看到这一场景时,其愤怒是可想而知的。而瑞茨又不在家中,显然是失职行为。问题是,瑞茨又不便说出自己前往医院看病的原因,她担心失去这份工作。继而纳德发现家中少了与瑞茨一天工资相当的钱,便怀疑瑞茨偷盗,为索要工钱的争执导致纳德怒火中烧地把瑞茨推出门外……

    事情确如影片中主人公的意愿一样,但愿到此结束,而问题就在于不仅不能到此结束,而是有了更复杂的发展。偷盗,在伊朗的国度来说,是最大的罪恶,甚至可以上升到索取他人生命,都被认为是偷盗行为。当然,轻则是道德行为。而进一步对纳德和瑞茨心灵拷问的是“说谎”,当法庭涉及纳德是否知道瑞茨怀孕时,纳德选择了撒谎。如果在这里说他的谎言是善意的,是为了照顾老父亲、为了要考试的女儿、为了这个已然面临破碎的家庭,而免遭几年的监禁,还是属于道德层面,那么瑞茨的谎言,则是信仰的拷问。道德的拷问,在西敏和女儿的催促下,以金钱的方式,似乎可以达成调解,而瑞茨的信仰拷问则是难以逾越的。这个影片的最大张力就在这里。为获取张力的力度,导演有意掩起了瑞茨被车撞了的细节,最后靠瑞茨自己将其说出,其内在的力量来自信仰中的“报应”。就是说,信仰让瑞茨意识到如果接受了纳德赔偿的1500万元(伊朗币)的赔偿,他们的女儿与家庭,则会遭到报应,那不是眼前的痛苦所能抵御的,那将是的致命的打击。

    电影到了这里,基本完成了其所要叙述的使命。尽管后面瑞茨的丈夫为了发泄,把纳德汽车风挡玻璃砸烂了,也是道德行为,但只是对下层社会人物的塑造而已,也是他与瑞茨家庭悲剧的性格必然。

    这部电影发人深省之处,就来自于这个信仰与道德的冲突,或者说之所以摘取6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奖的最重要的一点!尤其在于文化背景不同的信仰与道德。

    值得回味的是,无论纳德、西敏,还是瑞茨与其丈夫,都是盘结在道德这条线上的善良的人们,他们是在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与思辨,获取所需要的人生幸福,纳德“撒谎”,是为了家庭的幸福,瑞茨的不面对古兰经发誓,不接受高额赔偿,同样是为了不被“报应”的心灵幸福。而西敏与女儿在影片中并没有扮演道貌岸然的空乏的道德卫士,她们所面对的,也是不被由道德所导致的心灵折磨。这里便使事件上升到了理性层面了,人生的幸福,到底是由物质还是精神所决定的?尽管电影所展示的是两个不同物质层次的家庭,一个是由银行职员和教师职业所维护形成的家庭,他们的价值观是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下的幸福。痴呆的老父亲,成了他们追求道路上的羁绊,纳德选择了面对,同时承担的还有对女儿的教育,是一个好儿子与好父亲,道德的天平似乎很自然的倾向了纳德;而在寻求道德的救赎中,西敏与女儿的选择,道德的天平又倾向了她们。显然,精神的幸福在这里大于物质的具体的幸福。而在瑞茨的下层社会家庭中,尽管其丈夫有许多不轨行为,受到过法律的惩罚,他们的家庭似乎是在艰难的物质层面上挣扎,致使怀孕的瑞茨不得不靠为有钱人家做护工赚钱维护,然而面对博大的信仰时,他们还是选择了精神的解脱。

    这里的启示是,不是文化的高低,不是物质的富有与贫困,而是我们究竟信奉的是什么?无论道德、法律还是宗教,最怕的是什么都不信,没有禁忌。中国的文革造就了一代什么都不信的人——不,曾经有过信仰,而一旦所信仰破灭以后,便再也无所敬畏……记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阎罗殿,作恶的人死后有下油锅过刀山的说法;佛教中有轮回说,做善事修正果的人,来生会继续托生为人,作恶多端者,则会收到惩罚,托生为低级动物,等等。甚至在一些山区大字不识的老太太那里,善恶报应之说,也根深蒂固,她们以此教育后代如何做人……而这些统统被作为迷信给打碎了。   

    电影最后,纳德与西敏还是走上了离婚的法庭,在女儿要向法官说出自己的抉择时,法官让两人回避,在走廊上,纳德与西敏隔着一扇玻璃门相望——这又是知识阶层的心灵隔膜——导演有意营造的带有象征意味儿的镜头。追求幸福,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手段与追求什么样的幸福。《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这部电影所给我们的启示,不能说不深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