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郭风老
(2010-01-04 14:18:36)
标签:
散文怀念郭风悼念 |
分类: 散文 |
怀念郭风老
惊悉郭风先生于昨日凌晨2点45分去世,享年94岁。
我始终认为那张照片令我感到最亲切,那是1986年的秋天,在郭沫若故居的后园子里,也就是郭沫若读书时的书房绥山馆门前。我与郭老一起拍照时的心情是极为高兴的,因为那次见到郭老,满足了我多年的愿望。
郭沫若家的后院子很丰富,也许现在看来不像什么后花园之类,可是在早年幼小的郭沫若来说,大约应该算是挺大的一座园子了。
后园子的外面是秀女峰,秀女峰前面是大渡河,河水流速湍急,却静默无声。
1986年的秋天我们住在大佛寺旁一家宾馆里。在那里举办的好像是第三届中国散文诗学会年会,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被安排去峨眉山,然后参观了报国寺,之后便去了郭沫若的故居。就是在那次的乐山会议上第一次见到郭老的。他是那么和蔼可亲的一位老人,我是读着他的《叶笛集》成长起来的,他的《叶笛集》出版于1959年,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作家冰心撰文表达她“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
郭老的散文诗读来纯朴自然,没有雕饰。在我读过若干目的性比较强的作品之后,再读他的作品,便会觉得对于美的追求方式是可以不一样的,尤其是可以融入自然又出于自然,那时候我正醉心于西方现代文学,郭老的作品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因此对于他的敬仰,便从那些读来亲切的文字中生出。
1986年的四川之行令我始终难以忘怀,大盆地的人文地理给我深刻的印象,在三江交汇处,在大佛的脚下,在秋虫的嘶鸣与江水昼夜不舍的奔流中,思索人生与文学,别有一番感触。我写了一些与海有关的散文诗,向郭老求教,他随即让我请教于同行的耿林莽老师。
在郭沫若小时候读书的绥山馆门前与郭老的拍照,似乎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向各位前辈学习。记得当时我扯着郭老的手,他的手在颤抖。尽管那时我猜不出他颤抖的原因,可是从他的目光中是可以读出来的,31岁的我在他的眼中,显然属于很年轻的了,散文诗的发展,有年轻一代走到他的身边,那种感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感情到今天,我也能体会到了。
1986年的秋天,我怀揣着与郭老一起拍的照片顺江而下。之后多次与郭老联系,甚至为刊物向他约稿。后来他的稿子由他儿子整理了寄来,再后来他的稿子越来越少了,但是有去过福建的朋友告知郭老的情况,说他长期住在医院里,忍受病痛的折磨……所幸他儿子可以帮他,并且我还与他的儿子通过信,便想他儿子也不会太年轻了。
又听说他儿子居然先他而去,郭老的新作品便更少见了……
今闻郭老于昨日凌晨仙逝,上网查看,果然得到证实。一代散文诗的先辈告别了他苦苦恋着的人生,留下散文诗不尽的优美空间让我们探寻,像他当年写下的叶笛一样,等着我们将其吹响……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