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里安巴”在哪里

(2009-11-23 00:46:00)
标签:

随笔

虚拟的地方

分类: 散文

马里安巴”在哪里

 

 

古典装饰的大房间,安静的客房里,厚厚的地毯把脚步声吸收了,走在上面的人也听不出来,好像走在另一个世界……像是位于远方的陆地,不用虚无的装饰,也不用花草装饰,踩踏在落叶与砂石路上……但我还是在此处,走在厚厚的地毯上,在镜子、古画、假屏风、假圆柱、假出口中等待你,寻找你。

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豪华酒店。沉寂。毫无生气。住在里面的人随时会陷入到凝固的姿态中。戏剧上演。男人X与女人A相遇。他说一年前他们在这里相见,并相约一年后在此重逢、一起出走。眼神严肃而深情。女子摆出嘲讽而不屑一顾的姿态。于是X频频地出现在A的生活里,每次都带着坚定而不可抗拒的口吻向她讲述关于一年前的影像。她惊慌失措,不断拒绝进入他的想象,不断要求“再等一等”,不断阐述着要离开过去的生活是何等困难,直到她被地狱沉重的关门声惊醒,终于开始质疑自己的记忆,开始相信那些乌托邦式真实与梦幻的交织,开始被这个男人所吸引和带领。

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字里行间拓展着我的想象空间。夏日的黄昏风暖暖地从山坳里吹来,几间很散漫的农家院落与草屋,鸡狗理直气壮地在院里院外走动;山坡下面,沙滩吸足了阳光的热量,使赤裸的脚趾在温和的海水与柔细的流沙中触到呵护感;海浪在不远处一遍遍抚摸着海岸,是那种亲昵的抚拍……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么?我自己也说不上来的时候,便想起了“马里安巴”这样的词组。

我肯定不知道“马里安巴”在哪里,因为它太私密了,属于一个叫罗伯-格里耶的老人,而这个老人又于2008年的2月18日去世了。去世前不久,他来过中国,在云南等地游览过,而他笔下的“马里安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去处呢?其实,老人写出那部作品的时候,就告诉你世界上没有“马里安巴”这样一个地方,可是,他却用这样的的一个虚拟的词组居然真说成了一个事儿,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真的要跟男主人公私奔,由此,那个虚拟的“马里安巴”便虚而不虚了。

旅馆或者酒店的大堂里遍布各种行李箱,被一个假期的阳光晒黑了皮肤的孩子围着行李箱跑来跑去,他们永远没有尽兴的时候,甚至不放过任何可以玩闹的机会。而大人们则一脸的疲惫,麻色头发的姑娘将麦秸草的宽檐帽拿在手上,那是一个很有些含义的情结,令她的目光远远地望出去,其实她什么也没有看,一切又都在她的面前,譬如黄昏风吹拂的时候,草屋墙角一双目光的顾盼;譬如海浪抚拍着柔软的沙滩时,白浪间发自肺腑的欢笑;还有摇动的小船儿,夜幕徐徐降落的时候,远处一束灯光,照亮的却是心中的某个部位……那是一个岬角,是一块礁石,是一棵针叶松的姿势……

你知道马里安巴么?不是去年今天的约定,而是很久就有的一个期待。按照我的理解,人们还是应该认可有“马里安巴”这样一个地方的,尤其是女人。那是一个约定,是女人所需要的一个约定。

“马里安巴”在哪里?

                                   

注:关于《去年在马里安巴》

“去年,在马里安巴,你记得我们去年在马里安巴的那段爱情吗?”

“还记得那段爱情吗,去看在马里安巴?”

“你真的不记得那段爱情了吗,去年在马里安巴?”

“其实我们都清楚,去年夏天就是现在,此地就是马里安巴。”

“也许我们错过了,那段爱情?,就在去年的马里安巴。”

“去年你曾说过,如果我爱你,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带你走。”

……

罗伯-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被誉为新小说和新浪潮的完美结合。小说被拍摄为同名电影后轰动了法国,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当年即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影片讲的是一个少妇来到一处疗养胜地,遇见一个陌生的男子,自称去年在马里安巴与她约定今年一道私奔。女人虽告诉对方她从没去过马里安巴,他们并不相识。但在男子的坚持与说服下,她终于相信了他的话,确认了过去的关系,最后与他私奔出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品中的地名“马里安巴”是虚构的,开始的时候,女主人公也知道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后来被反复强调后,不仅相信有这样一个地方,而且相信自己有那样一段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