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文献名邦”(建水)2009/11/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且听风吟 |
今天的阳光继续着往日的炙热,装束依然T恤、短裤的打扮。约80公里的起伏山路,傍晚时分抵达建水县城,径直临安古城而去,在翰林街上的一家古色古香的客栈里就宿,准确地讲是尾随着普洱茶香而来。一切安排停当,穿上外衣(早晚还是有点凉),借着沿街的路灯,走在青石板的路上,细数着临街的客栈、茶馆。可能是一路艰辛的缘故,众多游子们本该所固有的,从心灵深处找到回家的感觉,在这里却没有太多的感触。
第二天一早,就骑车奔往位于城西 13公里处团山村。2005年团山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成了世界级的名村。青石板路引出的曲折小巷,通往村子的四面八方,虽有城门,但所连接的城墙却早已不复存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没有买票就进了村子,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是否收费,值得大家商榷)。清清的泸江水从村边潺潺流淌,村民们依然扛着荷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这里并没有太多现代气息的冲击。走进村庄,你会看到它的端庄;走进院门,你会感受到它的典雅。整个村子里多处还保留着清代的建筑,在这些深宅大院里保存了原有的传统民居风格。庭院里的建筑装饰,精美华丽;石雕和木雕上面的人物与花卉栩栩如生,只是布满了灰尘在上面。板壁和门窗上绘有诗词绘画和典故楹联,有的虽然是多次维修之后补救的,但还是能营造出一个个修身齐家的文化生活的氛围。
漫步于青石板的路上、观赏着这里的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古村落,就仿佛让你回到了早已逝去的岁月年代。
“张家花园”却多了些偏执性倾向和亲切感,它的建筑特色和独特的乡村韵味,给人留下了无尽地遐思,房屋院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但是它确实老了,就像一个已经不堪岁月重负的年迈老人,亟需科学地进行修缮和维护。张家后裔有的还世代在此居住,传承着祖辈的遗存并细心地给予呵护。也有的房屋在上世纪的土改分时期,就已分给一些佃户农家,因长期得不到维修,以至于颓垣断壁、墙体上的壁画早已脱落、屋顶长满了荒草、木雕因风雨的侵蚀,失去了原应有的色彩。
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代的建水各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边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载入史册,被以万历年间神宗皇帝赐封为“文献名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