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2015-12-11 05:42:45)
标签:

邢台旅游博客

沙河佛祖洞

沙河白云洞

沙河罗汉洞

王硇山洞

分类: 旅游景点、路线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沙河佛祖洞(白云洞)

    河北省沙河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在海拔150一1000米的浅山区里,南起石盆乡,北至渡口、大寨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山体,数亿年复杂激烈的地质变动,山体受到“侵蚀”而坍塌,再加上长期地上水和地下水的“溶蚀”,造就了沙河西部山区的十几座洞穴。比较有名的就有孔庄的金牛洞,西南沟的秦王洞、慌神岩洞、双龙洞,渡口广阳山的老君洞、罗汉洞、千佛洞、草帽洞,石门沟与王硇的佛祖洞,无底洞,封峦寺的白龙洞,北盆水的菩萨罗汉洞,等等。这些洞穴皆在半山腰,洞口圆形或扁圆型;多为单体洞,洞口有面积较大的洞庭,也有连环洞,如金牛洞、秦王洞、无底洞;多为旱洞,也有水洞,如金牛洞、佛祖洞;早期多有石钟乳、石笋、石花等,但长期以来很多遭到破坏,只有秦王洞、无底洞、佛祖洞、双龙洞等少数洞穴至今还保留一些。这些洞穴都在村庄周围,每一个山洞都有神奇的民间传说,形成了沙河丰富的山洞文化。

    今年8月15日,与群友先后两次来到沙河柴关乡探洞,探访了石门沟、王硇村的佛祖洞、北盆水村的菩萨罗汉洞,下面是这两个洞穴的资料与照片,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前去探望,也希望有关单位就沙河山洞的旅游资源给予重视,以保护原貌为主,科学开发和规划,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山洞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佛祖洞(白云洞)

    佛祖洞,又称“白云洞”,位于沙河市柴关乡石门沟村东南、王硇村西南的鸡冠山(又称“笔架山”、“青龙山”)上,因洞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如来佛祖而得名;又因其洞口常年有白云缭绕,又称“白云洞”。洞中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明崇祯年间的。康熙年间的石碑记载:其“入乎云端,起于空际,此真天造之胜景,地设之奇观也”;乾隆二十年《重修菩萨合洞神袛碑记》记载:“观青山层翠,峻岭重叠,白云出岫,奇观异常;况洞在半崖之中,犹如南海一所。洞外有庵,茂林青竹,百花美味;洞内且曲折幽深,赞言不尽,又有麋鹿衔花,白猿献果,狮吼常鸣,鹦鹉每叫,真是菩萨高隐之处,诸神幽栖之所”;嘉庆年间的石碑记载:“虽非洛伽山胜景,而南山与南海等量,白云与白莲齐观,茂林与竹林比美,与洛伽之地又何择焉?“诚沙邑第一胜景”。
    佛祖洞,座南面北,为石灰岩多体溶洞,山洞位于鸡冠山(海拔972米)的半山腰上,距山底约10米,洞口上圆下方,高约30米,宽有20多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巨大的石门,又像一尊端坐的菩萨,非常壮观。来到洞穴下方的山底,在树木的掩映下有婉转的石阶可以上去,再经过一面坡度40度的石阶,就可以到达洞口。走近一看,在最外面洞口的大门之内约6米,还有第二道洞口,二道门基本上与大门重合,也是上圆下方,只是稍小点,高约15米,宽约10多米。二道门之内则是宽敞的洞庭,进深约15米,高约30米,长有25米,顶部浑圆,洞壁平直,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文珠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仔细观察,洞内地面上有三、四处积水,原来洞顶上有淅沥的水滴一直在滴水,在洞顶及两侧壁上残留有乳白色钟乳石、石柱。有趣的是佛祖洞里洞连洞:在洞庭西南角的下部,还有一个小洞,高有4米,宽2米,进深约2米多。
    从洞内现保存的明崇祯年间、康熙年间、乾隆二十年、光绪二十年等四通石碑可见,早在明崇祯年间佛祖洞就建有高大的寺庙建筑,过去一致供奉的是南海观音,是石门沟、王硇及周边有名的香火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扫荡时百姓躲进洞里,鬼子朝洞里打枪放炮,没有伤到一人,百姓说全靠菩萨保佑。可惜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毁,至今从洞内墙壁仍然可以看出庙宇的印迹。2012年农历十月十二日佛祖洞开光,据说当天出现了佛祖显灵,一尊金光闪闪的真佛化身端坐在红色的莲花上,出现在鸡冠山的半山腰,高大无比的法身在彩虹的环抱中升于空中。

     在佛祖洞西二里的鸡冠山腰还有一个洞穴,虽然洞口较小,但洞内道路崎岖,岔路极多,至今多支队伍曾去探洞,还没人探到过其底部,因而人称“无底洞”。据进过洞的老乡讲,此洞是多洞相连的洞中洞,里面的石钟乳、石笋、石花遍布岩壁,其中还栖息着大量蝙蝠。要探此洞,根据“探洞不简装,简装不探洞”原则,需要多人携带专业设备,否则是很危险的。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石门沟村,因东南鸡冠山有犹如石门的山洞而得名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村中一户石头四合院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二层石楼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村南可见王硇的红枫山(落凤山、闹顶山、南奶奶顶),海拔915米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村南的鸡冠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田野风光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稻草人”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走向鸡冠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鸡冠山,古时又称青龙山,山体为白色石灰岩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鸡冠山上的“无底洞”(无名洞),可以从山顶下行迂回到洞口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青山翠绿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白色的鸡冠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石门沟到王硇的一条沟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鸡冠山风光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初见佛祖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山洞像是一尊正坐的菩萨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佛祖洞全貌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青山层翠环绕的山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婉转的石阶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来到洞前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第一道洞门、第二道洞门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第二道洞门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普贤菩萨、阿弥陀佛、文珠菩萨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神像后面还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洞连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洞内1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洞内2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洞内3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洞壁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钟乳石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钟乳石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白云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白云速现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白玉缭绕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大清光绪二十年《重修白云洞碑记》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北望山间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从佛祖洞北望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层层梯田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白云下的鸡冠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山间风光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近看红枫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从佛祖洞下山,向东北方向绕山,过王硇村,向南到北盆水村的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鸡冠山,王硇人称之为“笔架山”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回望佛祖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西望鸡冠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鸡冠山与佛祖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王硇村南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王硇村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石楼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东南缺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从东南看王硇村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王硇村东南官印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红枫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大安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山野牧羊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梯田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南望北盆水村

    二、菩萨罗汉洞

   菩萨罗汉洞,位于沙河市柴关乡北盆水村南二里多的“南山”山腰,为石灰岩单体洞穴。山洞在一山体石崖下,坐南朝北,洞口有木门,洞的前部是一个宽大的洞庭,高约三米,距离洞口约十米的正前方是一座石供桌,上面有一尊石雕文珠菩萨侧身骑狮坐像,两侧紧靠洞壁整齐地排列有关羽、韦驼及十八罗汉石像。罗汉石像一米多来高(比真人稍小),姿态各异,表情不同,栩栩如生,这些石像均为明代北盆水人杨福所刻。仔细观察,可见旧时一直供奉的观音菩萨换成了文珠菩萨,原来旁边的善财、龙女立像已不见踪影,罗汉石像的头面与身体的质地也不同,原来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石像在文革时头部被砸,现在的神像是现在修复的。在洞庭之后,洞的高度显著变矮,弯曲地伸向里面。由于未带手电,这次没有走到尽头。
    在洞门的西侧石壁上,镶嵌着一块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石碑,全名《直隶顺德府沙河县下郑社北盆水新建观音罗汉洞碑记》。碑载“沙河县西入太行五十里前有乡名曰北盆水,山围四面,水出一方……乃杨氏一族独居于此,佃客蜂攒……祖讳俊昭,宣德年间,从赵泗水来此剪削树木,开垦山田,六家口足有余粮。先祖每念明恩,不过用力自修家佛堂一所,念僧祝延以报。……善士杨公名福字世禄念先祖功德,见南山古洞一所,内里宽绰,天然奇巧,堪为作福之场,乃舍家财,命工启石成造观音圣象像,善财龙女服侍、十八罗汉像,历时三年告成”,以及其家田产四至情况。由此可见,北盆水村原著居民杨姓,始祖杨俊昭在明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6年)从沙河县赵泗水村迁来,剪削林木,开垦山田,置业建村。这里四面环山,村子建在小盆地中,为小青河的发源地,因村畔溪水常年不断而得名“盆水”。后来,为与南面武安的盆水村相别,取名“北盆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道日兴,佃客峰攒,成一方旺族,自认是佛祖保佑之功。为感谢佛祖,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族人杨福见南山古洞宽绰,舍家财造观音罗汉像供奉。村人传说,捐钱修造圣像中有一位杨寡妇,早年丧夫,恪守妇道,提携两子,俱有成就,将平生积攒的三斗银两悉数奉献,用于成就功德,后来无疾而终,尽享天年。

    菩萨罗汉洞圣像,距今也有近600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朔望,都有赵泗水村杨家后人,来北盆水寻根问祖,到罗汉洞凭吊瞻礼。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北盆水村,建于乾隆年间土地庙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村南的阁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石桥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村南出发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村南并峙三尊大山,坐西向东,酷肖古佛,跏趺端坐,仪态安详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回望村庄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红枫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过桥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南山凹,山洞就在前面的山上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北盆水南山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菩萨罗汉洞口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石碑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菩萨罗汉洞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文珠菩萨石像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十八罗汉石像。传统的佛造像,大多是泥塑彩绘,而洞中的佛像全部是石雕而成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十八罗汉石像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文革中被砸掉的石像头,身首异处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洞内后半部

沙河探洞(一)佛祖洞、菩萨罗汉洞
回望北盆水群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