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綦阳村阁楼上的砖雕“映鉄冶”匾额
12月17日,乘车到沙河市綦村镇綦阳村,探访綦阳古代冶铁遗址。
△
沙河綦村曾是中国古代冶铁业中心,对我国冶铁、炼钢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我国冶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汉武帝时三大冶铁基地之一,北宋时全国最大的冶炼中心,产铁量全国第一。
△
綦毋怀文发明的灌钢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方法,领跑世界1200多年。
△
元初1262年,忽必烈因邢州安抚使张耕、副使刘肃在邢州奖农桑、兴铁冶有功,特将邢州升为顺德府,赐金虎符、立安抚司。
从邢台市区出发,沿邢和公路向西行程30公里到达綦村镇,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古老的村镇,村西的綦阳村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古老的街道,两旁都是低矮的石头老房子,显得古老又苍凉。村西、北面都是丘陵地带,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铁矿厂,古代冶铁遗址就在这里。

綦村路口的牌坊

綦阳村古老的街道

古老的街巷



门脸
綦阳村西口的阁楼 文昌阁

綦阳西门外

村西丘陵与铁矿厂

村西北丘陵与铁矿厂

铁矿遗址?

綦村最为古老的矿石开采地——铁牛洞

这是早年綦村铁矿出土的部分文物(拍摄于1988年3月)
有关綦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綦村,原名“綦毋村”,綦毋为复姓,因其所居住的村落,多姓綦毋,故名。还有另一种说法,“綦”即青黑色,因村旁多产青黑色铁矿石而得名。《方舆纪要》载:“今县有綦阳镇,置铁冶于此,盖即汉魏之故址。”据考证,綦村从春秋时就开始采矿炼铁。那时采用的是很原始的“块炼法”,即在低洼处挖坑砌炉,分层装以木炭和矿石,点火后数十人用橐鼓风,矿石熔化后冷却,这样就得到了一块金属“铁”。但由于木炭热量小、炉体小、风力差、温度低,炼出的铁只是海绵状的固体块,所以称之为“块炼铁”。这种铁必须经过多次反复锻打后,才能成为可用的熟铁。 到西汉时,随着沙河铁冶成为全国最早、最著名的冶炼基地,綦村铁冶技术也日渐成熟,到北魏时期,綦村诞生了一名著名的道士、冶铁专家綦毋怀文。
綦毋怀文,东魏綦阳村人,道士,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冶炼“专家”,我国冶炼史上“灌钢法”发明人。曾在晋阳为馆监,做过信州剌史和修史臣,修过《魏书》,还帮助北齐高欢打过仗。据《北史》、《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记载:“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也。”綦毋怀文认为:“天地有形位,阴阳有柔刚”,铁冶中也只有阴阳、柔刚相结合,才能冶出最好的“钢”来。他首先在綦母村建造“阴性铁冶炉”,专事冶制“柔铁”(“熟铁”),又建造了“阳性铁冶炉”,专事冶炼比较脆硬的“生铁”,随后又选址建炉,将熔态的阳铁(生铁),灌注到未经锻打的阴铁(熟铁)中,使铁渗碳而成钢,故称“灌钢法”。綦毋怀文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冶出了天下第一块“钢”。用这种“灌钢”制作的刀,再用牲畜的尿和油脂进行淬火,十分锋利,被称之为“宿铁刀”,亦称“襄国宿铁刀”。一时间,震惊朝野,轰动天下。灌钢技术是中国历史上在炼钢技术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在1740年西方坩锅炼钢法发明之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方法。

綦毋怀文

《北齐书》、《北史》记载:綦毋怀文“以道术事齐神武”(“神武”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年号)、“今襄国冶家所铸宿柔铤,是其遗法,作刀犹甚快利”。东魏末年,高欢屯重兵于广阿、襄国一带,他利用綦毋怀文在綦村发明的灌钢技术,大力生产优质刀剑装备军队,这种“削铁如泥”、“见者则伤,触者则亡”的新式武器,帮助他独揽北魏、东魏兵权。拥立北魏清河王元善见为东魏孝静帝,强行将北魏都城自洛阳迁往邺城,逼迫西魏文帝元宝炬西逃出关等,都与綦毋怀文的灌钢武器有着直接关系。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述,在隋唐时期,邢州綦村生产的“襄国宿铁刀”,成为深受皇室厚爱的贡品。这说明綦毋怀文在沙河綦村发明的灌钢技术,代代相传,直至隋唐时的襄国宿铁刀质量位居全国一流,标志着沙河綦村铁冶、钢冶技术达到中国古代冶铁业的最高水平。
到了宋代,綦村铁冶己成为北宋时期全国最大的冶炼中心,年产铁量高达全国第一。宋《元丰九域志》沙河条目下记载:“有綦村一镇,铁冶一务”。1958年,在綦阳村北发掘出宋宣和四年八月刻制的《大宋重修冶神庙碑记》,记述了宋皇佑五年,在綦村“始置铁冶务”,国家设官吏专管。碑曰:“顺德之在河朔,为朝廷一襟要,其地多隆岗秀阜,坑冶之利自昔有之,綦村者即其所也。”纵观正史和地方志书,在河北乃至全国建冶神庙极其少见,这反映了綦村铁矿不仅历史悠久,且规模和产量上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宋会要•食货》记载的当时统计:沙河綦村铁冶司,每年向国家交税原额为1716413斤铁。到元丰元年(1078年),收税额已达2173201斤,较原额提高21.60%。当时,北宋全国著名的铁冶基地有綦村、固镇、徐州利国监、兖州莱芜、威胜军、虢州六处铁冶,共收铁课为507万斤,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而綦村铁冶又高居这六冶之首,年纳铁课占六冶总数的4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冶铁基地。
元代綦村铁冶更显得重要,綦阳村南观音寺后发现有块掩埋的石碑,上刻“顺德等处铁冶提举司,大德二年九月日立石”的字样,大德是元成宗年号,大德二年是公元1298年,此碑刻与沙河县志中记载的元至元年间县主簿张从裕兼綦阳铁冶司提举互相印证,可知元代在在綦阳一直设有铁冶司。元世祖忽必烈时綦阳四处铁冶。至元二十五年,“以河间等路盐运司兼管顺德(今河北邢台)、广平(今河北邯郸)、綦阳(今河北邢台西南)三铁冶。”至元三十一年,为顺德等处拨去冶户6000。大约在至元中后期,“綦阳并赫舍哩、杨都事、高萨哈所管四处铁冶,见分管户九千五百五十户……总责青、黄铁二百四十七万五千六百九十三斤半”,其中知确切地点的綦阳有户2764,产铁75万斤,说明元代綦村一带的冶铁业还相当兴盛。
特别是元代綦村的冶铁业改写了邢台历史。在元初名相刘秉忠的大力推举下,元世祖忽必烈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治理邢州,他们在邢州招抚流民,奖励农桑,“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不期月,流亡者复,益户十倍”,流民复业,“邢乃大治”。因张耕、刘肃以綦村铁冶为主业,带动全州经济发展,将邢州治理得丰衣足食,安定祥和,受到朝廷表彰。忽必烈于中统三年(16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立安抚司”、赐金虎符,并曾多次来过邢台,“会诸王于邢州”。因此,可以说,正是綦村发达的铁冶,改写了邢台历史。
沙河从铁冶到钢冶,记录了中国冶炼业两千多年的历史足迹。解放后,綦村仍是我国著名的优质铁矿石开采基地,年产矿石约350多万吨。目前,沙河生产的铸造铁以低硫、低磷、低锰、低钛、耐超低温而享誉世界,成为国际市场、国内知名企业的原材料首选。

1958年,文物工作者在綦阳村西不远处的黄土沟内发现了十七八个古代炼铁炉遗址,有四个还剩有五分之一,炉型为圆锥形,附近还残存有两大堆铁块,计十七八块,每块有几吨重。后来又在不远的铁牛洞及坡山脚下发现古代采矿老洞,其中坡山老洞长150米,宽50米,高1--2米,同时还发现大量古代采矿用具。不过以上遗址多在农田建设和矿山开采中破坏,到1977年,西沟内仅遗存一残炉,炉高2.5米,残存直径1.4米,厚0.8米,暴露有红烧土,铁块灶渣等物。建筑方法是用黄土断崖往下切挖,削成半园形的筒芋,再用石块垒砌内壁而成。1991年该处最后一个残炉也被选矿厂渣石埋没。现在,只有綦阳村西头面对古时冶铁遗址处,古代修筑的雕有“映鉄冶”字样的阁楼仍完好(鉄,为古代异体字,不是简化字)。该门东面朝街处刻有“文昌阁”三字,门下可通行。文昌原是天上六星的总称,即文昌宫。其原型为蜀人张育,因抗秦战死,被人立祠,后代感其忠义,屡有封诰。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文昌封为帝君。遂被称为“帝君”或“大士”。元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一些书院和乡间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成为求取功名的学子必须瞻拜的偶像。由此看来,綦阳村西的文昌阁始建年代大概元末明初,距今有五六百年了。
在綦村还保留着几处古庙,村西的“齐天大圣庙”,村北玄帝庙(老爷庙),香火很旺盛。

村西的“齐天大圣庙”

齐天大圣塑像

神位

村北玄帝庙(老爷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