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皇殿
12月17日中午吃过饭,在市区乘坐8路公交车沿邢都线西行,来到邢台县羊范镇(车票2元),游览了羊范村东的东山庙。
羊范,东距邢台市区15公里,处于太行山区与平原的交汇处,村西、北、东边三面皆为丘陵,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山里产的山货和平原产的土特产通过这里的“庙会”、“集市”进行交流,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贸易重镇。据《邢台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宋姓居民自山西迁来在此建村定居,村名白桂香。后来人口逐步增多,村庄发展为邢台西南重要的村镇。关于羊范村名的来历,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村西南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条沟。沟内有一只石羊,羊头朝南,面向邻村固坊村北的麦地。此地小麦连年歉收。有人认为小麦歉收的原因,是石羊吃掉了收成,是羊犯的罪,就把羊头砸掉了。后来此沟定名为杀羊沟。村名更名为羊犯,年长日久,演变为羊范村。
羊范自古以皮毛交易而闻名。农历每月逢二、五、八为集日,商贩云集,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十月二十五庙会之时,邢台各县周边地区甚至远及山东、邯郸等人们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各种商品沿街摆开,玲琅满目,一派繁荣景象。最有名的是。羊范本地养殖业并不发达,而是以经销和加工羊制品为主,货源是从产羊大省去购买(羊皮、羊毛、羊绒)用这里的行话叫作“跑坡”。然后,把收回的货带回来,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拿到集市上去卖,就形成了产、供、销、加工一条龙。羊范的皮毛制品远销到山西、内蒙、宁夏、新疆等省份,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毛集散地。
在羊范村东有一座山丘,“羊范山”或“羊范东山”。关于羊范山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神羊,驮着一座山,要把这座山填入大海(一说村南的大沙河)。走着走着,一直走到就是现在的羊范村东时,精疲力竭,再也走不动了。最终,带着遗憾累死在半路上,而这座山也就永久地矗立于此,与村相伴,一直到现在。不知是因为这段神话故事的传说,赋予了山的灵性,还是这座山的特殊位置的缘故,多少年来,村民们始终把羊范山看作是羊范村的代表和象征。
羊范山高不过数十丈,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略呈圆丘状,东山庙就坐落山顶上。这是一座道教庙宇,规模不大,当初有玉皇殿、王母庙、三皇姑庙等三个大殿,建筑气势宏伟,巧夺天工,工艺精湛。据庙里现存的古碑记载,东山庙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说在建庙时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当时在建庙时,请到了两位画师,分别画东西两廊,并且不让两位画师会面,各画各的,以求得两个不同效果,并用布帐遮住,互不窥探,以此来各展技艺。通过两位画师辛勤努力和付出,大作终于顺利完工。等把布帐揭开的那一瞬间,人们顿时都惊呆了。这两位画师的画工都很精湛,笔锋细腻,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所作画的风格和内容也竟然一模一样,分毫不差,如同一人所作。原来两位是师从同一师傅,却从未谋面。真可谓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从此成就了一段佳话。古时候每逢三月初八庙会期间,善男信女们便从邢台周边地区来到羊范,烧香诵经的、做皮毛交易的、买卖日常用品的、投亲访友的行人车流不断,在大殿处有三台大戏对唱,当时情景是好不热闹。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庙宇被毁,只留下一处遗址。
十几年前,村民当发掘残石碑后,自发集资邀请永年古建队施工,在原址重新修建了山庙。现在的东山庙除了山门外,一共有玉皇殿、王母庙、三皇姑庙、奶奶庙、财神庙、火神庙等六座庙宇,其中的塑像个个逼真,壁画很是艳丽。玉皇殿里供奉着玉皇三兄弟(天皇大帝、玉皇大帝、太皇大帝)是第一次听说。三皇姑庙里供奉着三皇姑千手观音。

山门

古碑厅三块古碑,最早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所立,另外两通为民国时期所立
玉皇殿上的木鱼在风中鸣响

玉皇三兄弟(天皇大帝、玉皇大帝、太皇大帝)

上层为三皇姑庙 下层为王母庙

西王母塑像

三皇姑千手观音

奶奶庙

火神庙

火神

财神庙

财神爷

古碑陀

羊范东山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