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龄1400多年的邢台市任县隋代古槐
单位的老槐树开花了,繁星似地朵朵白花飘点在鲜绿的庞大树冠,煞是好看。这不禁让我想起任县那颗千年古槐,它是否也枝繁叶茂,白花飘香?
下午3点,骑上单车一路向东,直奔任县,不到2个小时,便来到西固城乡台南村,朝拜了被当地人尊称为“槐仙”的隋代古槐树。隋槐在台南小学院内(原清凉寺遗址处),因是周末学校大门紧锁着,我未能进入院内近距离目睹它的芳容,但在低矮的墙外,仍然清晰看到了隋槐的风姿,经历了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民国九个朝代和新中国60年,共1400多年的风风雨雨、战火洗礼,如今它依然傲立,枝盛叶茂,满身披绿,架枝如桥,卧枝蜿蜒,似龙蛇起舞,显示着勃勃生机,这真是个奇迹。听村民讲,古槐每年发芽比其他槐树早半个月,秋后落叶则晚20余天。一般的槐树一年只开一次花,结一次果,这株隋槐却是开两次花,结两次果。因此,当地人认为它多子,不孕不育者都会前来拜祭求子。不过,今年的古槐还没有开花呢。
据原竖立在古槐前的明嘉靖年间碑文载:“先有古槐一株,后建清凉大寺。”《任县志》载:“清凉寺在县东台南,隋开皇五年
(585年)建。”可知隋槐至今己l400多岁高龄。现在隋槐树,种属为国槐,高l2米,胸围10米,冠幅15X13米。树干内心空洞,可容纳5人,内生一株子槐,胸径己达50厘米,形成独特的母槐抱子的奇观。当盛夏来临,树荫如盖,花满枝头,淡雅清香,仍可追寻到“清凉”的感觉。每至大年三十、农历六月十九、七月三十庙会之际,这里香客云集,香烟飘渺,经声远播,喜气洋洋。

全景

母槐抱子

古槐与碑
千年隋槐见证了任县台南大地千年的文明与沧桑。这里地处古代宁晋泊大陆泽南部边缘,古老的百泉河自西向东在村里流过,村西的顺水河由南向北流向大陆泽,国槐古树群在这里繁殖旺盛。公元500年左右的南北朝时代,善良的祖先在这块风水宝地建起了双河寺,此地逐渐成为世间众生解脱苦难、寻求佛陀教诲的圣地。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双河寺进行了重俢,正式命名为清凉寺。隋汤帝二年(公元606年)太监黄志回乡探亲后奏请皇上维修了清凉寺,并在顺水河、百泉河上修建了两座石桥,桥旁建起饭店、旅店和商业店铺,当地经济得到空前繁荣。至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0年),清涼寺已相当繁盛,寺庙占地50余亩,殿堂庙宇60余座,僧人百余名,名师若干。寺内翠柏成阴(现台南小学院内保存一颗北魏时期栽植茶柏,名叫十八罗汉柏),花叶连片,每日师徒的咏经声、木鱼声、磬声和蔼悠扬、八方善男信女前来祈福朝拜。此后,唐武则天和明朝正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间重修。1968年社教运动时,人们在清凉寺遗址的残垣断壁中,发掘出一块高约1.5米,宽约1米的唐代石刻,用武则天女皇改创的中国文字,详细叙述了当时抑道扬佛、重修清凉寺的史实(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清康熙初年碑文记载:“清凉寺方圆18亩,房200间,住僧300余人,占树500余株”,可见其香火旺盛,规模宏伟,盛况空前。时至清末,僧去寺空。1952年阴历8月13日,清凉寺的最后一个和尚慧通归天。从此,延传近1500年的清涼寺佛门圣地宣告结束。寺院归属了台南完小,后来由于学校重建、扩建,寺院就不存在了。1954年,生刘庄村南修建涵闸时,由于缺乏石料,便拆毁了台南石桥。1963年一场空前的特大洪水,冲毁了清凉寺的全部遗址。1986年,当地百姓在寺庙旧址重新修建起清凉寺,建起了金刚殿、佛爷殿、娃娃殿、地藏殿和禅堂、雅室,院内供奉槐仙诸神,各方僧人居士300余名,每逢阴历初一、十五和特殊节日,香客云集,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台南小学东侧的新建清凉寺


清凉寺院内
在隋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蓬勃向上,不屈不挠的生命的力量。人们常用“千年松,万年柏,顶不住老槐拐一拐”,来形容国槐长寿。据村里老人说,清凉寺起初有两株古槐,相距20余米。北边一株称二槐仙,主干木质枯朽成空洞,外部仅存10余厘米厚的皮层,洞内蛇蝎不断、蜂巢相连,1997年一场大火使该树葬身火海。南边现存的这颗千年隋槐,早些年,它南北两侧各有一合抱侧枝从2米高处倒挂下来,入土又生新枝,跨度达4米余,延伸的枝桠郁郁葱葱,象架棚一样树荫半亩。历经沧桑,如今两侧枝已枯死。幸好,树身枯死部分形成的洞内又生一株子槐,形成母抱子奇观。2009年7月23日,晚上23:50分左右,任县大地天气骤变,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突袭而来,顷刻间任县境内到处是被狂风刮断的树木、电杆和广告牌,墙倒屋塌,庄稼被夷为平地,一片狼藉景象。24日一大早,县文保工作人员驱车专门到清凉寺遗址察看隋槐情况,到达台南村后看到隋槐依然枝繁叶茂,白花飘香,毫发无损,着实令人感到惊喜。当地老百姓都说,是神的力量在冥冥之中保护着古槐。
千年隋槐是我们河北、邢台的不可多得的宝物,衷心祝愿我们的古槐年年枝繁叶茂,岁岁飘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