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知名书法家魏书林先生是陕南旬阳市蜀河镇人,他在书法园地已经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如今已年过古稀的他,眼不花,耳不聋,面色红润,神采奕奕,挺峻的身板依旧很硬朗,每天都坚持写字十个小时左右。在他看来,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正是凭着多年的书法修炼,他才获得了健康和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待人接物,以简为真;处世之道,以利他为念;立业之本,以实干为基。行稳致远,心自光明。”这是魏书林先生的人生格言,他始终将这句话铭记在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他早年毕业于陕西的一所“985”大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陕南某县城工作直到退休。在从事农村基层水利工作的时候,他总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默默无闻的付出,用实际行动
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无论是面对复杂繁琐的任务,还是突如其来的挑战,他都能保持冷静和专注,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努力将每一项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他的实干精神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信任,更为他赢得了许多荣誉和成就。
不论是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儿,书法始终是 魏书林先生心中的天,是他割舍不掉的情怀,这只笔寄托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在退休以后,他一方面继续操练书法,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努力让自己的夕阳余晖绽放得绚丽夺目。有人说,他是一面旗帜,象征着凝聚与感召;有人说,他像一把火炬,永不停息的燃烧着、舞动着。不过,在许多熟悉他的朋友们看来,他更像一棵书坛常青树,为书法,为人生,为社会,永远都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谈到艺术这个行当, “天才”和“汗水”是成功的关键,有时候天赋显得更重要,虽然不愿承认,但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上,有极高天赋就已经赢了。从书法史上看,有些人一辈子都很勤奋,但写出来的字却非常一般,最终没能留下姓名。而那些成功的书法家,也在用一生为自己的资质平平“还债”。
魏书林先生出生书香门第,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二十多岁拜著名书法大家卫俊秀先生、吴三大先生等为师。其学楷先赵后颜,行学二王,篆学李斯、邓石如,隶学汉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魏书林先生五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历代名碑名帖,刻苦学习诸多名家技艺,融会贯通,厚积薄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技艺。
魏书林先生在书法上是多面手,精通篆、隶、真、行诸体,尤以楷书、行草和隶书著称。通观其作品,魏先生的书法有一种迥异于时风的形态,植根传统的创新,率真烂漫的章法,风骨凛然的用笔,在抒发性灵的同时达到一种“不思工者,易最工”的艺术审美高度。这与 魏书林先生对书法的痴爱有关,也与他五十余年的临池磨练有关。
我喜欢品读魏书林先生的隶书作品,因为他的隶书吸取《封龙山颂》之舒展、《礼器碑》之瘦劲、《西狭颂》之宽博、《张迁碑》之雄壮、《石门颂》之豪放,古拙高雅,入古出新,卓然大气,独树一帜。他的隶书作品具有一种雄浑朴质的特点,整体上呈现出宏大外展的气势,同时又充满灵动之感。他善于使用“涨墨”等技巧,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我喜欢品读魏书林先生的行草作品,因为他的一手“王字”写得很清纯、很到位、很自然、很流畅、很有韵味、很有魏晋风骨。在当下书坛魏晋书风风行天下、人人写“二王”的千军万马中,他算是实实在在深入魏晋、深入“二王”、切入时代,写出书法时代风貌的一位书家,也是扎扎实实地在古人那里修炼的虔诚的修道士。他的行草大作,远看如连绵起伏的山峦,近看似滔滔奔涌的江河,细看用笔腾挪跳跃,笔走龙蛇。字势转左侧右,奇正相生。章法收放自如,开合有度,一任自然。他的行书吸收了很多传统的养分,也很有力量,笔画之间,有节奏的变化,有感情,有节奏,有生命的气息,在陕西的书法艺术中也是一朵奇葩。
我喜欢品读魏书林先生的楷书作品,因为他的楷书把碑学的沧桑豪迈、帖学的秀逸飘洒、碑帖的互补渗透置于一域,在坚守主脉、兼顾诸体、形神互鉴之中,展示出汉字流变的多元之景;特别是他的小楷,笔势遒劲,秀雅文静,气韵高远,是其艺术修养的真实表现。
魏书林先生曾担任县级书协副主席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间,他和县书协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道,团结带领广大全县书法爱好者者明确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有为地在思想建设、行业建设、精品创作、文化传承、传播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力开展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县广大书法爱好者搭建成长平台,为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魏书林先生如今虽然年迈,但他依旧辛勤每天坚持畅游在书法的海洋之中。他说他很喜欢一句古诗:“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行”,他是用这个古诗句来激励自己为书法事业而继续奋斗。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并可以预见,以魏书林先生的才情,勤奋和对书艺的极致追求,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书法精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