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笔纵横墨味香(原创)

(2025-03-12 10:27:25)
说来有趣,我每次只要一见到陕西知名书法家周铎先生,我的脑海里就迅即浮现出一句话:心中有热爱,才能突破“社会时钟”的约定俗成,时时奔赴山海,处处人生出彩。
   周铎先生出身于陕西关中西府地区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给他起名“铎”,这是有深刻寓意的,因为“铎”在古代是一种如今叫“铃”的器具,用铁或铜制成,也有用木头做的,所以有“木铎”和“金铎”之分。但不管是木铎还是金铎,其作用都是用来当众宣布国家的政教法令或下达军事命令的。如果“铎”声一响,大家就都知晓了,故而直至今天,在西府地区,要是形容某个人或某件事很有名气,就说:“喔人或喔事在某某地区都摇了铃啦!”周铎先生的父亲给儿子起这么个名字,就是希望他长大以后能有所作为,出人头地,而不要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
    周铎先生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他在书法领域苦苦探索四十多年,苦心孤诣,终有所成。如今的他,靠着自己的书法成就在整个西府地区,还真是“摇了铃啦”。不过,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他出生和成长在西府地区文化沃土上,家乡那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他的书法作品以独特的灵气。
   凡是见过周铎先生的人,都会给他留下 真诚、儒雅、谦和,令人如沐春风的印象。而每个品读过他的书法作品的人,都会对他的作品留下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印象。
   是的,周铎先生就是一位德艺双馨、道技兼修、人书俱佳的书法家和书法艺术推动者。无他耳,盖因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也诚如他经常对朋友们说的一句话:“书法对我来说,一不为养家糊口,二不为晋身之阶,就是一种爱好,发自骨子里的喜爱”。由此可见,他发心之本真、本稚、本纯、本洁,书法作品自然就不同俗流。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就是从书法中看到书法家内化于作品中的个性、才情、禀赋、学识等主观性的东西。周铎先生就的草书,豪情万丈,凝聚着艺术的精神,西府的情怀,而这一潇洒飘逸的字体,也正好跟他豪爽不羁的性格完美契合。凭着良好的悟性和坚韧的毅力,他的的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内外的书法大赛中独占鳌头。
正如北宋王安石写的一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周铎先生为了练好书法,四十年来一直不曾歇肩,真正做到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了继承传统,掌握前规,博涉众妙,对以下贴碑认真,仔细读贴、思贴、意临、背临到悟贴。先后多次反复临了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张孟龙、张黑女、黄自元、张旭、怀素、黄庭坚、苏轼、米芾、王铎、李斯、李阳冰、邓石如、鲜子璜、史晨、张迁碑帖等。在漫长的苦练过程中,他逐渐聚焦于米芾和王铎这两位书法大家,主要临习他们的帖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领悟到了这两位书法大家的神韵。
  书法是国粹,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如单就艺术性而言,草书可谓独领风骚。楷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在诸书体中展现它超强的魅力。周铎先生的草书,完全继承了王铎大师的灵活、多变、大气的特点。凡是品读过他的草书作品的人,都会感到他的草书墨色变化丰富多样,既有润泽之感,又不失清雅之韵。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一种古朴淡雅而又峻峭浑厚的气息,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这种气韵的营造,不仅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更得益于他对道禅思想的深刻领悟。可以说,他的书法作品笔墨超绝,瘦劲挺拔、枯润相间,飘逸天成,神旺气足,张力无比,在书坛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难怪书友们对他的作品也是钟爱有加。周铎先生无疑是侧重于追求“神采”与“气韵”的。他把自己的书法理想通过点、线与墨韵的变化非常真实、迅疾、整体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立鲜明的视觉风格。直觉化的手法、形式构成的节奏变化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这句话出自《庄子》,它是周铎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他常以此话为镜子,关照自身、鞭策自己。在周铎先生 的眼中,书法就像是人生。在书法这条道路上,他一直孜孜倦的学习,用书法写意着自己的人生。对他而言,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每当他沉浸在书法的奥妙与奇趣中,那份专注和宁静就会让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和手中的毛笔。如今,年近花甲的他,依然每天都耕耘在书法的园地里,一时一刻都不曾懈怠过。
   祝愿周铎先生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为繁荣陕西的书法事业再立新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