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书法家曾德强先生是陕西安康市紫阳县蒿坪镇人,他虽然退休好几年了,但他感觉退休后的他比在岗上班的时候更忙碌了,老觉得一天的时间不够用,在他的亲友们看来,他永远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个永远都在和时间赛跑的人。
曾德强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以后,他又担任了安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安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就这样,他像一根不停旋转的陀螺,退休后仍然忙碌的过着日子,他退休后主要是忙于写作、书法和安康市的民间文艺事业、关工委事业。
曾德强先生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就喜欢写作和习练书法。他做过山区中学的教师和县级部门的公务员,不管他在哪个岗位工作,他都是左手搞写作,右手搞书法,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从未有丝毫的懈怠。
一个文艺家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方法、悟性、资质、勤奋、环境、师承等这些因素的具备有可能成就一个成功的文艺家,这其中最重要的禀赋和勤奋。曾德强先生是既有禀赋且异常勤奋的人。通过艺术创作,他犹如找到了另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波澜不惊、心静如水,开始走向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其所作篆隶真草无不具备。他对书法典籍认真学习、研读,刻苦练习、临摹。他临摹过晋代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倪王赞
,明代文征明、董其昌,清代傅山、王铎、八大山人,当代的启功、欧阳中石、舒同、卫俊秀、刘炳森、段成桂等等,可以说每个时代他都学,博众家之长。还先后苦练过魏碑、隶书、篆书、行草等,这样以来,他的书画技艺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他最喜欢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写的一首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曾德强先生 的书法风格与其他书法家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他与其他书法家一样,都深受传统书法的影响,注重笔法和气韵的表现。然而,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与其他书法家相比,曾德强先生的书法风格更加流畅自然、灵动活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源于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现代审美元素的敏锐捕捉和巧妙运用。
我作为曾德强先生 的老朋友,既喜欢欣赏他的行草作品,也很喜欢欣赏他的隶书作品。他的行草写得有滋有味,呈现出一派“王意宋韵”,能够将王羲之的用笔之道灵活的应用,写出了一种洒脱飘逸的姿态美;而且还融合了“宋四家”的笔意,既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态势,又有一种坚硬挺拔的精气神。其行草书法作品从小的角度看,字如音符一般跃然纸上,充满节奏之感,似乎能听到一首抑扬顿挫的乐曲,醉人心田,心旷神怡;从大的角度看似乎又能看到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高低起伏,欢乐与哀愁连绵,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启发,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
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书至两汉,而隶大兴,丰碑巨碣泽于世者多矣,若《张迁》、《夏承》、《乙瑛》、《华山》、《曹全》之属,佥为后世学书者楷则。曾德强先生 的隶书作品隶书汲取了前辈书家的精髓,写得古朴典雅,既有传统隶书的稳重,又不失个人风格的创新。他的隶书伟而润,雄而秀,气韵生动,笔画圆润而有力,结构舒朗而不失紧凑,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如今的曾德强先生虽已年近古稀,犹夤夜操觚,灯下勤耕不辍,文学和书法同修,乐此不疲,用功之勤,绝非一般爱好者所能及。退休后,他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从事社会工作,参与公益活动,拾遗补阙,从身边小事做起,身体力行,积极为社会增添正能量。他的心态阳光,积极向上,乐活有为。他说:“展示才艺,自娱自乐,退休生活更有趣味;跟上时代,奉献社会,退休生活更有意义”。在他看来,人生在世,想法各异,活法也就大相径庭。政治家活的是高度,思想家活的是深度,史学家活的是厚度,佛学家活的是超度。而唯有读书、写作和书法以及公益事业才会让他活得既有深度,又有厚度。他坚信汗水比泪水更有营养,站着比坐着更有力量,坚持比放弃更能到达彼岸。他还认为,赓续历史文脉,厚植家国情怀,立足现实生活,高扬主体精神,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情,是每一个书法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曾德强先生的家乡有一条汉江,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浩浩荡荡,一路行吟,在流到湖北武汉市才汇入长江,然后就流向大海。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诗《汉江临眺》,里面有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用这句诗来赞美汉江一路东流的磅礴气势。曾德强先生的心胸如同汉江水面一样的开阔,他的品德高尚、乐于助人在陕西文艺界是有名的。祝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写出更多更美的书法精品奉献给人民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