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我的业余爱好之一就是喜欢交朋友,我的喜欢交友甚至于到了“宁与千人为友,不与一人为敌”的地步。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一个张老,他是陕南安康市汉滨区人,他今年已经81岁,他是我的一个“忘年交”,我认识他已有六年多了。
张老虽然是年过耄耋的老人,但他鹤发童颜,脸色红润,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光,脸上时常挂着慈祥的微笑,他的笑容有如春风一般的温暖。他走起路来腰板挺直,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耄耋之年的人,就像是只有六十出头的样子,
张老是四十年代初生人,他的老家在汉滨区北部山区,他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境贫寒,这让他过早的体会到了生活的沉重、做人的不易。他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天要翻越两座大山才能赶到学校。放学后,他还要帮父母干农活,还要打猪草、砍柴、带弟妹玩耍。每逢周末,他还要和父母一道上山挖草药、捡山货,然后走三十多里路,挑到镇上去赶场销售,以挣钱补贴家用。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能勤奋学习,他梦想着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后来在一个亲戚的资助下,他来到安康市中心城区的一所在当地很有名的中学就读。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城西安的一所中专,从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安市一个郊县的乡镇机关工作。由于他的踏实肯干、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能力突出,参加工作五年之后,他被郊县的组织部门提拔为乡镇副职领导,在担任乡镇副职三年后,他又被提拔为该县另一个乡镇的主要领导。后来,他又先后担任过该县政府几个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最终,以正科级干部身份退休。退休后,他的一双在西安市区工作的儿女都希望他能定居在西安,以便于子女们照顾他,但他却执意和老伴一起回到了家乡定居。他老伴的老家也是汉滨区北部山区的,他们老两口返回老家后,住在安康市中心城区的一个小区。他每天除了早晚到地处安康市中心城区的汉江公园散步锻炼外,然后就是在家里读书、看电视、会客、练习书法,日子过得简单而平静。
自从认识张老以后,我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拜望他,时间久了,我对他越发的崇敬。在我的心里,他既是我的人生旅程中的导师,也是我的一个私交很好的“忘年交”。他虽然曾只是一个基层小官,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显赫的丰功伟绩;但在我的心里,他却伟岸如山;所以,他和我六年多来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我每次在见到张老并和他畅聊之后,不知怎么,我总会联想到汉江和在汉滨区的大山里随处可见的苍翠挺拔的松树。我知道,张老的老家地处汉江畔,那里的汉江水碧绿清澈,一路欢歌的奔流在山间。江水不浮不躁,不张扬,江面的一层层波纹圆润而浪漫,大度而从容。至于在汉滨区的所有大山深处随处可见的山石缝隙中的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树那更是大山中的奇景:这些松树在无风的时候自有一种阔大静穆的风度;若有风萧萧吹来,松树便会发出铜韵一般的颤响。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它们的根部牢牢的扎在岩石缝隙间,在风雨中成长,在霜寒中发育,它们有超拔轻灵的神韵,有飞扬在云霄之间的磅礴气度。不论风吹雨打,不论岁月沧桑,它们总是努力铺展自己那种壮阔的华美。我想,自幼在汉江边长大的张老,他自幼看惯了松树挺立在山石缝隙间的雄姿,久而久之,他的个性中也具有了汉江的灵秀,具有了松树的坚韧,所以他才能通过勤奋学习走出了大山。走出大山后,他来到省城的郊县工作,通过努力,他一步步走上了基层领导干部岗位。年轻时候的他,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干劲,时刻绽放着勤奋工作、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信念和智慧,骨子里流淌着跳动的音符,在人生的舞台上不停的舞动,尽情挥洒着生命的张力和生活的精彩。终于,他就像一只蜕了皮的知了,又像一只拱出壳的蝴蝶,实现了人生的转变和飞跃。他唱出了蝉一样的嘹亮之歌,舞出了蝴蝶一样的翩翩之态。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我和张老交往六年多来,感觉他既是能严以律己的一个好人,又是一个手不释卷的饱学之士,也是一个功力深厚的书法家;基于此,所以我每次见到他以后不由得肃然起敬,我们两人才成了可以交心的“忘年交”。
张老曾对我讲,他在青年和中年时期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个单位工作,工作都干得很顺利,基本上能做到上能让领导满意,中能让同事好评,下能让群众称赞。这样,他在被上级组织部门调换工作岗位的时候,临别时,领导和同事们都对他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情谊。这其中的秘诀何在?就在于他的谦逊、低调和淡泊名利、清廉如水、一心为公、喜欢节俭和踏实肯干。他说,他始终牢记着北宋吕本中在《官箴》一文中说的一句话:“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善于学以致用的他,在担任领导干部的近三十年间,一直牢记着“清、慎、勤”这三个字,并把这三个字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的座右铭,竭虔诚之心以为民利,奋七尺之躯肩承使命,念民之疾苦,常夙夜在心,所以他虽然担任基层领导干部时间很长,但由于他拥有非凡的管理和领导才干,工作上总是追求有为不乱为、出彩不出事,一直到他顺利退休、平安“着陆”,他都未犯过啥大错。
张老还曾对我讲,他在担任乡镇主要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后,除了抓班子带队伍,坚持为老百姓兴产业促增收、办实事解难题以外,他还一直很注意建设“节约型机关”,“从一粥一饭扬清廉之风,感成败兴衰养俭朴之为”,在机关努力加强制度规范、不断强化节约意识,认真培育节约行为。他和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牢固树立节能降耗的观念,坚决杜绝奢侈浪费,认真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单位内部形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他的注重节约的意识源自他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而饱经磨难形成的情感积淀。从古到今,朴素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一直身体力行的朴素节俭为他赢来了很好的口碑。
张老退休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博览群书,因为他早就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他在读书的时候,还很喜欢做读书笔记,这么多年下来,他光读书笔记就积累了六十多本。他的阅读面很宽,文史一类、地理哲学、自然科学等,他都广泛涉猎。另外,他还自费订阅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文艺报》、《书法报》等报刊,每天大量的阅读让他的老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而有活力。
读书有福览天下,弄墨飘香冶人心。张老退休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习练书法。由于他知道人在进入老年以后要学会清静自持,要做到避世不张扬,所以他对许多朋友建议他申请加入省市区三级书协都婉言谢绝了。他只想默默的练好书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长期的临池不辍使得他对各种书体的特征、要领能做到准确理解,师其精神而弃其皮毛。他的书法作品笔法娴熟,结体雅正,章法浑融,用笔灵动,自然舒畅。他尤其擅长行草。他的行草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笔力矫健,用笔老辣,如同颜体楷书那样,既有雄浑之气的笔墨精神,又有自己的创新元素。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每每给我和许多观者带来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
朋友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缕美好的阳光。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平生喜欢交友,近四十年来,结交的社会各界的友人众多,其中有不少是如同张老这样的“忘年交”,这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少乐趣。作为“忘年交”,我衷心的祝愿张老健康长寿,祝愿他的书法艺术之路越走越宽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