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韵紫阳美如画(原创)

(2019-03-25 14:51:33)

     陕西的省会城市西安市是有着近千万人口的副省级城市,她以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享誉全球;地处陕南的安康市是地厅级城市,她以“西安的后花园”闻名遐迩。

     安康市下辖一区九县,其中的紫阳县被誉为“安康的后花园”。

      窃以为,能担得起“后花园”这个美誉的地方至少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距离近;二是风景美。从这两点看,紫阳县是名副其实的“安康市的后花园”。

     紫阳县地处安康市西南,从紫阳县城坐火车和高速公路班车去安康市区,都只需要一个小时即可抵达。她和四川省、重庆市交界,自古被誉为“贡茶之乡”、“民歌之乡”.另外,她还有一个美称:“陕西省最美的水乡。”

     紫阳县地处巴山腹地,山多,河流也多,全县流域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104条。这些河流都属于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按汉江一级支流大体分为7条大流域:年鱼河、林本河、沔汝河、洞河、任河、汝河。这些河流的前四条分布于汉江以北,后三条分布在汉江以南。紫阳县的总面积只有2204平方公里,但境内的平均总水量却是163亿立方米。可以说,水就是紫阳县的骨血和生命。

    紫阳县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是汉江和任河,汉江是祖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最大的支流,而任河却是汉江最大的支流。

    汉江发源于陕南的汉中市宁强县,全长1542公里,在紫阳境内全长75公里。紫阳县地处汉江的上游,当汉江迤逦流淌到紫阳县境内以后,河道逐渐变宽,江水逐渐变清,两岸的山峰陡峭,轻云淡雾,云天一线;俯视汉江,水量充沛,滔滔奔流。一个人在紫阳,只要站在汉江边,他或她才能真正体会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诗《汉江临眺》里所描绘的意境。这首诗歌的内容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自古人都讲“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话,诚哉斯言!由于汉江的水汽沿着两岸的山坡运行,造就了两岸的山坡上云雾弥漫,也造就了紫阳县的沿汉江边的焕古镇等好几个乡镇自古就出产好茶,其中焕古镇出产的茶叶早在唐代就是“宫廷贡品”,在清朝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所以紫阳县一直被誉为“贡茶之乡”。

     任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她的古名是彭溪,发源于重庆市和陕西省交界处的大燕山(古名是万倾山)。任河全长是211公里,在紫阳县境内全长是57公里,在紫阳县城西郊汇入汉江。她从大巴山的腹地走来,一路穿丛林,过峡谷,纳溪接流,浩浩荡荡。任河两岸以山奇、水幽、石怪、洞深、地绿而闻名。

    凡是到过紫阳县城的人都知道,这座小城南有文笔山,北有神峰山,夹在这两座山之间的便是清凌凌的汉江和江边的依山势而起的县城了。这个只有五六万人口的小县城与山水相依,城是水滨城,山是城中山,水为城之魂,山为水之魄,是一座亲水、绿色、宜居的小山城。

   绝大多数国人都知道一个成语“泾渭分明”,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笔下。为何有这么一个成语?因为同在陕西关中境内的两条河流渭河和泾河在交汇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水文面貌:泾河的水清澈,渭河的水浑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的时候,清浊的界限很分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渭河是祖国的另一条母亲河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无独有偶,紫阳县境内的汉江和任河在县城西郊一个叫“任河咀”的地方交汇的时候,也呈现出“清浊分明、一分为二”的景观,汉江的水清冽一些,任河的水浑浊一点,两股水交汇在一起,呈现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景象。不过,这种景象只有在天降大雨,两个河流的水暴涨以后才会看到,等到雨过天晴,最多是一两天时间,任河水的浑浊便会被汉江水的清澈吞没,整个汉江的水清澈得像一块巨大的碧绿的翡翠,美丽的涟漪一圈一圈扩散开来,犹如透亮的秋波。有时候,从西安、武汉等大中城市来的游客在江边看到江面上有一叶扁舟划来划去,游客便会感觉到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迷离的画,那扁舟载着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而那些喜欢思考的游客们若看到了汉江水的清澈吞没了任河水的浑浊的时候,便会联想到一个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话题:清是主流,浊是支流,最终“清”会吞没“浊”的。

   历史上,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大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滋养。水多的地方,人便聚集起来,因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有了水,人才能生存繁衍下去。同时,水多、水美的地方便是人美的地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紫阳县的水自然养育紫阳的一代又一代人了。汉江水那宽阔的江面赋予了紫阳儿女宽宏大度、高瞻远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他们身上有巴山一样的沉稳,也有汉水一样的灵气。

   紫阳的清水里有灵性,给紫阳的男人和女人带来了灵气,所以紫阳县是一个出才子和美女的地方。紫阳县的总人口只有35万,但省级作家协会会员就有二十多人,还有两个在全国文坛享有盛誉的中国作协会员李春平先生和曾德强先生。一个山区中等县为何出了这么多的作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紫阳水乡这片灵秀之地赋予了他们聪颖和智慧。
      身在水乡,紫阳男人说话的声音是雄而有韵,紫阳女人说话的声音是秀而有骨,语气轻、微、柔,那细声细气、韵味悠长的模样,真和江浙一带的江南水乡的美女们如出一辙。
      紫阳县的汉江和任河自深山而来,水流沿途经过和山体的撞击,成为了小分子团水,富含硒、锰、锌、钾等元素,水质不但使人常饮益于健康,还让紫阳的的美女们个个肤白如雪,模样俊秀。紫阳的美女们不仅仅长得俊,而且性情温婉,贤淑温柔,尤其是以“嬛嬛一袅楚宫腰”(北宋蔡伸的词句)闻名省内外。紫阳的女人不仅仅是天生丽质,而且个个精明能干,善于持家,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粗活细活都能干,家里家外是好手。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当代著名作家方英文先生当年在紫阳的邻县汉阴县挂职做副县长,他在一个周末里得空来到紫阳县城转了转,感觉紫阳的美女们个个脸若牡丹,腰似杨柳;她们的腰肢轻柔、纤细,走起路轻移莲步,如风摆杨柳,娉娉婷婷,煞是好看;他还看到有许多美女打着各种式样的雨伞,走在青石板路上,步履轻盈,裙裾飘扬,拾级或上,拾级或下,倏乎间消失在灯火阑珊处。看着看着,他的灵感来了,回到宾馆,他当即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散文《紫阳腰》,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至今被许多读者传诵着。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在他的巨著《道德经》中讲过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国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多喜欢用“柔情似水”这个词语。在全国范围内看,凡是山区地方,人情味就比较浓一些;特别是那些水多的山区,人情味就更浓了。紫阳人身处巴山腹地,加之又在水乡,重情重义这一块是许多地方的人无法比拟的。在紫阳,友情、爱情、亲情都像那汉江与任河的流水一样绵延不绝,始终流淌在每一个紫阳儿女的血液中。在紫阳,自古以来就多豪爽大气之辈,少鸡肠狗肚之徒。他们有的是质朴善良,有的是爱心和同情心。每一个紫阳儿女的身上都有讲不完的善举,都有感人泪下的故事。每一个紫阳儿女不论身处何地,他们的身上总保留着纯朴厚重、友善待人的品德。2017年3月21日,紫阳的一个企业家龚孝国开着价值近200万元的轿车前往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西口接人。他的车停在路边等人时,一个老太太骑着三轮车与他的车发生了刮蹭,老太太没有啥事,但他的轿车的左侧车门已经变形,车身有一段很长的刮蹭痕迹,大片车漆被蹭掉,维修费估计至少要五六万元。当他了解到老太太已经年过花甲,偌大年纪,还为了生活和生存卖水果,很不容易,他毫不犹豫的决定放弃索赔。他还叮嘱老太太以后骑车要小心一点。高级轿车被刮蹭,一次本可按照交通规则来处理的事故,如果放在别的地方的一些车主身上,非要问老太太讨要赔偿费不可,但龚孝国最终却放弃了索赔。当他因此而获得“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部的5000元奖金的时候,他立即把这5000元捐给了一个从青海来到西安某大医院治病的小伙子。紫阳人就是这样乐善好施,他们就是一滴水,也愿意滋润他人。他们认为助人为乐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不值得称赞,也从不图回报。他们的心胸就像汉江和任河的江面一样的宽广。

    凡是来过紫阳县的游客们都会对紫阳县留下“山好水好人更好”的美好印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名诗《忆江南》,他在这首诗里赞美江南的碧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实,紫阳县汉江和任河的江水也是这样的景象。在紫阳,春天百花争艳,炎夏林木吐翠,深秋红叶壮美,寒冬银装素裹,季季能把人引入梦幻。紫阳县的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片绿都能散发出一股清新的空气,每一次欢笑都能定格着一个幸福瞬间。如果在紫阳的汉江和任河边行走,身边的青山绿水、炊烟袅袅,茶山翠绿,农人耕牛,都会构成和谐、闲适、岁月静好的意境,让人感觉紫阳这个地方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所在。

    阳春三月,正是是春天里最美的时候,紫阳的汉江和任河里的清水泛着碎银似的粼粼细波,向人们叙说着历史沧桑。汉江和任河的两岸是满山满坡的鲜花盛开,黄色的是油菜花,白色的是梨花,粉色的是桃花。油菜花黄灿灿的绽放,雪白的梨花犹如洁白的云海,粉嘟嘟的桃花直晃人眼。漫山花海与一江清流交相辉映,俨然一幅绝美的丹青画卷在蓝天碧水间徐徐展开。看着眼前的一幅幅水乡美景图画,许多从西安市、武汉市、咸阳市、十堰市、达州市等周边的大中城市来的游客们感受到紫阳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城市之美,他们都纷纷赞叹:水韵紫阳美如画,诗情画意乐无涯!

    水乡紫阳景色美,寻芳何必下江南?紫阳,她真是一个值得北方人去体验江南风情的好去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