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时期东阿县张秋一带里社村落考(第二部分)
(2025-01-19 06:54:21)
标签:
杂谈 |
明清民国时期东阿县张秋一带里社村落考
(第二部分)
引言
(见:第一部分)
一.地图陈迹
(见:第一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史料载录
(一)康熙九年《张秋志》(节录)
卷一
都社
张秋方至东西南北各三十里,四州邑分民错壤而居之。东平、东阿谓之社,阳谷谓之都,寿张谓之保,军地错入者又谓之屯。而都、社、保、屯之中数十百家为聚者,则有若庄、若店、若集、若村、若巷、若镇,棋布星列,不可胜数。今第志其著者:
……
镇之东为东阿之浮兴社,其聚曰:何家庙去镇三里;
……
镇之西为阳谷之北十七都,其聚曰:孟家庄去镇三里,又名三里庄;
……
张秋志
职官志
张秋立都水分司自成化间始,重河防也。而郡有倅县有簿,并以治河为职,刑名钱谷不与焉。噫!专官之设谓何而可怠若事耶?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列爵表年可以考政,君子贵审所树矣。作“职官志”。
……
县佐表
考自明景泰初,濒河州县各设判官主簿一员,故寿张、东阿、阳谷三县主簿分署张秋始此,至嘉靖十年裁革东阿一员,并属之寿张主簿。其先后在任姓名,先经工部黄公考之邑志,则十不得一二;考之簿厅,则十不得三四。乃从故牒穷搜焉。成化以来,其人十可得八九,然其政不可知矣。今又查《寿张志》补若干人,《东阿志》补若干人。又《东阿志》载有洪武、永乐、宣德时主簿若干人,但洪武时无“北运”,岂尝设主簿官别务,而县志乃并收之乎?
(今注:张秋志记载,洪武至嘉靖年间,刘渊等26人任东阿县主簿分署张秋;嘉靖十年后更设为寿东主簿)
(二)康熙五十四年《东阿县志》(节录)
卷之一
疆城
东阿在兖之北境,其封城所至北百里而得茌平,至其界曲吕店六十里京师道也;南七十里而得东平,至其界新店铺四十里江南道也;东五十里而得平阴,至其界亭山十五里会城道也;西百里而得阳谷,至其界荆门五十里运河道也。……城西八里曰鱼山集,即古鱼山,在大清河西岸,盐舟自泺口上至北而泊陆载之;西至阿城,居民有车马者,从贾人转毂其有里者,爲之导向其利矣;自鱼山以西十二里曰苫山集,地不甚硗而风气佳胜,多士族,厥田肥饶;由苫山正南八里曰关山集,古之关山镇也,市不丰饶,而居道上,如安平者以此爲中顿;其西南三十里则安平鎭城在,初“安平”,于元爲“景德镇”,夹河而聚,枕寿张、阳谷之境,三县之民居之,五方之商贾幅辏,并至列四河上大较比临清而小,详具河渠;张秋之东北,为“柳河集”,此地至阿城三里许,邑之西境也;夫城之西南,路疃、小罗、张秋浮典四社,民多居焉;城以东南多山,其民征往往负嵌巖爲室,无百家之聚,厥旧硗确丁泉,民多居焉;城南十二里曰旧县,即所谓南谷镇四,而阻山旁多腴田,士族聚焉;由旧县而南八里,曰棘城,相博故利仁镇也,其民数室在山间,而田亦腴;由旧县而西八里爲班鸠店,店在大清河西岸,亦一聚落也,其民多农,无士贾;由班鸪店西南十五里为西旺集,西旺者故济水入海道也,蒲苇所生纬萧织蘼者在焉;城南以往者,孟卌、堂子之民居之,至其他数十家爲聚者,不可胜纪,以无市籍不书。
卷之四
里甲
明洪武初年,编户二十四里,统以六乡:曰利仁乡,统坊廓一社;曰安仁乡,统黄榖、谷城、堂子三社;曰归德乡,统黄陵、香山、郭村、曹马四社;曰尚德乡,统路疃、小罗;张秋浮兴四社;曰杨柳乡,统怀城、凌山、步村、姚家、石佛五社;曰尚义乡,统丁泉、孟册、懐城、东石佛、凌山、东姚家、西姚家七屯。
相传:以爲社者,皆元末遗黎,谓之土民。洪武二十五年,天下草创,民数未均,于是徙青莱等处民数千家,听其开垦荒田,以爲永业,谓之屯民。而社民亦有徙者不详其始,所以异今其乡、社。旧域颇有其人聚居,要之叅错者众,不必各守其里。而六乡之法其后稍变,则以一乡统四里,谓之六乡。已又以一乡统六里,谓之四乡。而乡之故名。
(三)于慎行撰《明故处士铁峰先生陈公墓表》
铁峰先生卒于隆庆庚午八月廿十二日,墓表有铭矣。粤二年,其子向实欲立石墓左,诸(诣或请)余,余禁中,不暇操笔砚,久之不就。而余兄实先生子婿,驰书戒者再矣。余古之太丘郭有囗囗次中郎之名至不沬。先生行谊有二言遗风,宜得当世立言之士为之着其平生,而予岂其人哉!然先生父友也,重以余兄之命,人可解矣。表曰:先生姓陈氏,讳职,字汝受,东阿浮兴里人也。……
……
(四)道光九年
卷之二 方域志
里社
东阿县分五乡:城内曰“圣泽乡”,城东曰“哲明乡”,城南曰“乂安乡”,城西曰“谋道乡”,城北曰“肃恭乡”。
……
乂安乡共二十村:
乂一里:旧县村,距城十二里。
乂二里:寨子村,距臧十二里。
乂三里:山口村,距城十五至。山口村(四个庄):徐家庄、浮粮店庄、山窝庄、高家庄。
乂四里:康家村,距城十八里。康家村(七个庄):豆山庄、小枣围庄、王家庙庄、黄店庄、燕王沟庄、张家荘、蕉家村庄。
乂五里:棘程村,距城二十里。棘程村(二个庄):北棘程庄、南棘程庄。
乂六里:豆山村,距城二十五里。豆山村(七个庄):豆山庄、前豆山庄、代程荘、卢家屯荘、郑家窝庄、魏家河庄、后豆山庄。
乂七里:堂子村,距城二十五里。堂子村(三个庄):堂子庄、侯家河庄、皮家窝庄。
乂八里:枣园村,距城二十五里。枣园村(二个庄):李家庄、枣园庄。
乂九里:屯村铺村,距城三十里。屯村铺村(二个庄):屯村铺庄、
乂十里:王什万村,距城三十里。王什万村(三个庄):茂王庄(今分为村)、山嘴庄(为王什万村)、路家庄。
乂十一里:向义村,距城三十里。向义村(七个庄):贺家庄、孙家桥庄、王家庄、张家窝荘、铁山头庄、
乂十二里:腊山村,距城三十里。腊山村(五个庄):腊山庄、段家窝庄、石庙庄、前银山庄、后银山庄。
乂十三里:子路村,距城三十里。
乂十四里:柏松村,距城三十里。柏松村(四个庄):百木山庄、陈家庄、黄家庄、马家庄。
乂十五里:西汪村,距城四十里。西汪村(四个庄):西汪村庄、徐家庄、蔡家窝庄、耿家庄。
乂十六里:三义村,距城四十五里。三义村(三个庄):苹家营庄、
乂十七里:赵店村,距城五十里。
乂十八里:炭市村,距城六十里。
乂十九里:五里村,距距六十里。五里村(十五个庄):五里庄、董家营庄、崔家庄、赵家桥荘、豆家营庄、翁家庄、南三里庄、柳行头庄、沙窝庄、王家营庄、中三里庄、顾家庄、孟家海庄、姜家庄、徐家抓堆荘。
乂二十里:白洋村,距城七十里。白洋村(十七个庄):孟家海庄、堤帮坑庄、李家海庄、曹家堤口庄、钱家楼庄、钱家庄、堤帮坑庄、王家堤口庄、泇河庄、沙河店庄、孟家海庄、田家堤口庄、汤家井庄、卢家庄、党家海庄、李家堤口庄、杨家堤口庄。
(今注:以上乂安乡共二十村,九十个庄)
……
(五)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阿县乡土志(节录)
卷六•地理
阖邑村落
谨按《东阿县志》:邑分五乡:城内曰圣泽乡、城东曰哲明乡、
城南曰乂安乡、城西曰谋道乡、城北曰肃恭乡。但命名甚佳,俗皆不称。现在分一百零三区,皆名曰村。今直以村言之庶使阅者,一览而清。
......
鱼山村
在城西距城十二里,东界黄河,南界黄河,西界刘官村、北界翟家村。
三国“魏东阿王墓”,按水经注:鱼山即吾山也。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鱼山有终焉之志,后徙王陈薨,其子志,遵命返葬于阿,即山爲坟。
“魏东阿王墓道碑”,在墓前隋代人撰,失名。
“三世同心坊”,康熙年,爲房拱干妻王氏、子崟妻贺氏、孙天成妻庞氏,建。
南刘官村
在城西距城十五里,东界翟家村、南界鱼山村、西界东雨村、北界南青苔村。
“节孝坊”,嘉庆六,年爲诰赠武翼都尉张继先妻秦氏,建。
市集一所在村内,徐家屯庄。
苫山村
在城西距城二十五里,东界鱼山村、南界关山村、西南娄村、北界东雨村。
“特表节孝坊”,在苫山庄内,爲儒童刘洋之妻贾氏,建。
“中丞寿域坊”,在苫山荘后,爲明通仪大夫都察院右副都
御史中丞刘隅(建)。
“石佛寺”,在苫山下,明大学士于愤慎行有记。
市集一所,在苫山庄内。
郎家村
在城西距城三十五里,东界关山村、南界桃城铺村、西界阿城鎭、北界南娄村。
“鎭武庙”,在皋上庄后。
“增福堂”,在高村庄前。
关山村
在城西南距城三十里,东界阴柳村、南界桃城铺村、西界郎家村、北界苫山村。
“奶奶庙”,在前关山巅,每年三月下旬大会。
桃城铺村
在城西南距城四十里,东界柏松村、南界马颊河村、西双合村、北界关山村。
“桃邱”,春秋桓公十一年会衞侯于桃邱,杜注: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邱矣。
“大王庙”,在桃城庄东坝头,系漕般(船)自黄河入运河之处。
“将军庙”,在大王庙南运河堤上。
“新闸桥”,在大王庙北运河大堤交界之处。
“阿城鎭”,在东阿、阳谷交界之处,商贾甚多。
马颊河村
在城西南距城四十五里,东界读书村、南界寿张境、西界双合村、北界桃城铺村。
双合村
在城西南距城五十里,东界马颊河村、南界五里村、西界清河村、北界赵店村。
“桃邱故址”,在徐古堆庄,庄名古堆盖以此也。
四氏村
在西南距城五十里,系双合村所分,惟颜家营颜氏一族。
赵店村
在城西南距城五十里,东界郎家村、南界淸河村、西界阳谷境、北界阳谷境。
“冉子书院故址”,在史家堂庄西,有碑记。
“太山行宫”,在赵店庄西。
“娘娘庙”,在史家堂庄。
“恩荣三锡坊”,雍正二年,爲顺天府尹张令璜祖伟、父文芳俱赠“通议大夫”,顺天府尹建。
“节孝坊”,雍正二年,爲康熙丁酉科拔贡张元蔚妻陆氏,建。
清河村
在城西南距城五十五里,东界双合村、南界仁义村、北界赵店村、西界阳谷境。
“周先贤高柴墓”,在淸河寺东北半里许,前明都御史宋祖舜爲建碑记。
“清河寺”,在王家营庄前,寺己倾圮,惟有重修碑记尙存,系前明中丞孟一脉撰。
仁义村
在城西南距城六十里,东界双合村,南界五里村,西界炭市村、北界清河村。
“周文忠公墓”,在孟家海庄前,国朝总督、追赠尙书周天
爵之墓也。
五里村
在城西南距城六十里,东界寿张境,南界东平境,西界炭市村、北界仁义村。
“晋王城”,后梁时晋王李克用屯兵处。
“关帝庙”,在杨家庄。
“志门坊”,志门坊前,姓字磬灭,不可辨认。
炭市村
在城西南距城六十里,东界五里村、南界白洋村、西界寿张境、北界仁义村。
“挂剑台故址”,
“徐君墓”,在挂剑台碑侧。
“任仙墓”,在张秋鎭显惠庙东。
“戊己山”,在显惠庙东,明宏治九年塞决河成,通政使韩鼎筑山龙潭之上,取以土尅水之义,方亩余高数丈。
“景岱楼”,在运河西岸,明通政韩鼎建,大学士谢迁有记。
“灵佑观”,在张秋鎭,明景秦四年建。
“观音寺”,在张秋鎭,亦景秦四年建。
“观音寺”,在张秋鎭运河东岸,明宏治五年河决塞成,奉勅建。
“吴季子祠”,在张秋鎭挂剑台侧。
“慈恩寺”,在张秋鎭,创自元明景秦初,少监武良重修。
“虎啸龙吟腾蛟起凤坊”,在张秋鎭米市街,爲康熙丁丑科进士邑人张令璜健。
“迎仙坊”,在张秋鎭,爲任仙建。
村内张秋鎭前明所建坊表甚多,废者不录。
“浮桥”,在张秋城内跨运河,旧有上、中、下三浮桥,今俱废。惟中浮桥在景岱楼东,爲东西城往来要路,光绪二十九年附近居民协力重修。
“马道人桥”,在张秋鎭南门外,跨护城河。
村内旧运河及小盐河往来之路,桥梁甚多,今废者补录。
张秋鎭
系本境与寿张、阳谷交界之区,旧有“景德”、“安平”称。今张秋旧名,每逢三八爲市。
“初等小学堂”,在张秋鎭,旧爲“安平书院”,光绪三十二年改建学堂。
白洋村
在城西南距城七十里,东界炭市村、南界寿张境、西寿张境、北界阳谷境。
“鎭武庙”,在村内曹家堤口庄东。
此上十五村,皆在黄河西岸,自西而南之村也。
......
(今注:以上摘抄内容为黄河西岸张秋一带村落)
【注】:
因新浪博客后台对发博文字数限制,本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发表,此为“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