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爵籍贯考

标签:
地方文化籍贯杂谈 |
分类: 乡音乡情 |
周天爵籍贯考
周天爵(1775~1853),官至漕运总督、兵部侍郎,卒后追赠尚书衔,赐谥“文忠”。不知何故,近些年以来有些书籍或媒体在周天爵传记中将其籍贯界定为阳谷县张秋镇窦营村,引起较大争议。为尊重历史,尊重本人,有必要对周天爵的籍贯作一考察,以还原其本真。笔者现将考察情况记叙如下:
周天爵之孙周云在《先妣事略》中写到:“外王父海秋公讳鹏,道光时尝官山东道监察御史。”“外王母罗太夫人举家至安徽之宿州卜居。以先大父文忠公方侨寓在宿。外王父在日与先大父交至笃也,于是申以婚姻”。在《先大父文忠公行状》中还写到:“先是在鄂將行,慈親李太夫人年且九十,慮驚高年則詭詞以吿,調督兩廣地瘴甚閩,請先回宿州寄寓。既奉改發廣東之命,因請牛中丞代奏,取道安徽省親後赴粤。行抵杞縣而聞太夫人病終,淸江浦之訃搶地痛哭,絕而復蘇復。請奏報丁憂。荷賞假百日穿孝。然以獲譴之身假期至促匍匐奔喪,不及營葬而行。自是赴粤、赴蘇,秉攝漕河,皆以金革未訖,國家多事,未敢言避,至是漕船歸次,馬宗禹就獲,桃工合龍。乃奏請葬親終制。因葬李太夫人於宿州之閔賢鄕,在宿八年。”《书周文忠公遗事》载有:“公罢官后卜宅于宿州之闵子集,乡居无事,日从事于农圃。课晴问雨,见者多不知为大僚。溶川公尝至公家,时太夫人尚健在,登堂拜母,太夫人率以子侄视之。每食,太夫人居中,溶川公与公东西坐,肴惟四簋,不以客礼待也(《蕉轩随录》卷二)。”《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记载有:咸丰年间“天爵侨居宿州”;《清实录咸丰实录》卷之八十载有:“前任漕运总督周天爵、侨居皖省”等语。周天爵嫡裔周秉寅在《周文忠公墓重修简况》写道:“周氏族人又将老夫人于氏(孙氏葬在安徽)遗骨重新装殓新棺(老棺全部损壤)安葬于老大人墓旁”,周天爵之妻孙氏随夫侨居安徽,其遗骨至今仍安葬在安徽。周云就其本人父母丧事曾写到:“吾母遽以染時疾卒,時則四月初五日,與府君之喪先後同日也,嗚乎!痛哉!!距生於道光辛丑九月二十二日春秋六十有七,即以是年卜葬於宿州閔賢鄕之新阡(《先妣事略》)。”这些史料所记载的内容似乎都说明,周天爵自为官于宿州以后基本上都是寄居在宿州。
“籍贯”一词通常是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周天爵的嫡孙周文田在他编印的《穀城周文忠公鄉賢録》中清楚的写明:“故周天爵,字敬修,號檀蓀,泰安府東阿縣人,住城西南孟家垓(即孟家海)。”孟家海村至解放前后仍保留着周天爵故宅遗迹,现今村中的年长者仍记得周天爵故里的具体位置。周天爵本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和祖居地都在孟家海村,其卒后也安葬在了孟家海村南。据此而论,周天爵显然是张秋镇孟家海村人。
其实,周天爵支脉究竟由谁迁居窦家营,早有定论。《元圣族谱》卷四中的孟家海村周氏世系部分明确记载:七十九代周天爵:子五:长绪碧(即光碧),迁居豆营(即窦家营);次绪岳,迁安徽宿县大五柳;三绪斗;四绪鄂,迁安徽宿县旺庄;五绪淮”。八十代:“绪碧(又名光碧),子五:隆珂、隆佩、隆璜、隆道、隆义。阳谷张秋镇东豆(窦)营,由孟海迁来”。《元圣祖公七十八代孙天爵后裔支谱》在“世系”中也有“光碧,迁豆(窦)营”的记载。故此断定:周天爵支脉由孟家海村迁窦营村居住者应是周绪碧(即光碧)。
更进一步说,关于周天爵的籍贯问题,在《东阿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二年版)中早已定夺。该志“卷之四”《周天爵传》明确地写到:“周天爵,字敬修,号檀荪,邑西南孟家海庄人也”。周天爵之孙周文田编辑的《谷城周文忠公乡贤录》记载由本邑官宦陳宗媯、翟化鵬、張梅亭、王逢炎、趙英、朱家楨、朱鈞聲、尹式豐、孫蔭久、陳鼎甲等十人联合具名的呈文《同鄉官結》也明确写到:“故周天爵,字敬修,號檀蓀,泰安府東阿縣人,住城西南孟家垓(即今之孟家海村)”。
综上,“周天爵张秋镇窦营村人”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周天爵籍贯为东阿县(今阳谷县)张秋镇孟家海村,是地地道道的孟家海村人,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孟传科
《东阿县乡土志》截图
《东阿县乡土志》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