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城历代清官之孟秋:浩然天地一虚舟

(2022-10-26 08:31:21)
标签:

聊城历史名人

孟秋

分类: 明代思想家孟秋专栏

聊城历代清官之孟秋:浩然天地一虚舟

原创2018-07-09 10:54·聊城晚报

        孟秋字子城,号我疆,先居茌平,后移至阳谷县张秋镇。

        对孟秋进行认真研究之后,感觉可写的东西很多。限于文章体例,只能一个侧面一个侧面地去写。

聊城历代清官之孟秋:浩然天地一虚舟

网络配图

        对孟秋,当时学者焦竑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先生笃学力行,苦节清修,以名儒起家,以廉吏令终。治县县治,治狱狱理,司马马蕃,司刑刑清,司玺玺慎。投之所向,恢恢乎游刃而解。这几句内容,包括了性情、治学、施政、教育、清廉等内容。

        孟秋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性格脾气值得细细品味。

        隆庆四年(1570年),孟秋在北京成为举人。当时,他经济上十分拮据,无法返回山东老家。他的朋友知道后,有的赠金子、银子,有的赠粮食、衣帛,但孟秋一概拒绝。唯独,对孟化鲤馈赠的三十两银子,欣然接受。并且对孟化鲤说,我与您气味相投;如果银子不够用的话,我再向您借。十分可爱。

        孟秋少时读书,读到《诗经》当中的桑间濮上时,便把书本丢到一边,不再去读。因为他对诗歌中表现的男女私情不感兴趣。并且,他想到了《礼记·乐记》写的:“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他换了一本《尚书》,对其中的让人眼睛明亮耳朵灵敏的文句,领悟很快。他杜门谢客,发愤攻读,心得渐多。有时,穷得实在揭不开锅了,就揭掉房顶上的瓦片,卖掉换钱。

        明代官员,都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得到一官半职的。他们做官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讨一房小妾。至于歌舞征逐,更是寻常之事。但是,孟秋从来不做这样的事。在北京为官期间,孟秋公事之余,便关上大门伏案力学。

        因为孟秋在昌黎知县任上干得十分漂亮,所以被朝廷调到北京任大理寺评事。如果,他在朝廷的任命下来之前,往吏部“协调、协调”、 “书帕”(送礼)一下的话,极有可能得到一个比大理寺评事品级高一点的职务。但是,对请托之事,孟秋深恶痛绝,自然也就不会去做了。

        张居正的改革,自是功勋卓著;但是,他对官员、士子们的思想极力钳制。对讲学,张居正反对得尤其厉害。他对孟秋热心讲学,自然也很忌恨。他说孟秋,官清是好,但不可讲学。对此,孟秋针锋相对,说惟讲学方能做官。

        孟秋与人交往,能够做到既不让人嫉恨,也不让人赞誉。听到好话,脸上没有喜色。听到坏话,也没有不高兴的表现。他与孟化鲤的友谊,保持终生。他认为孟化鲤的治学稍为拘泥,格局狭小,便开诚布公地提出。孟化鲤虚心接受。孟化鲤呢,则明确地指出孟秋为学稍孤的缺点。孟秋有过立改,开始奖励后进,鼓励后学。

         孟秋是一个天生的读书种子。小小年纪,脸部表情便十分严肃。一本诗文在手,看一遍就可以领略大致意思。对细微之处的训诂,并不过分在意。

         二十一岁那年,孟秋开始拜张后觉为师。三两年之后,他的心学便大有长进。他的同学赵维新,也是一个好学深思的人物。后来,邹善、周怡讲心学要旨于会城。孟秋前去拜访。他对二位大儒多有提问,并且进行辩难,得到称赞。

        再后来,孟秋进入太学。他召集天下有志之士,讲学于天仙庵。此时,他结识了河南洛阳的孟化鲤。大家一起切切磋磋,心学造诣日益精进。

        隆庆五年(1571年),孟秋考中进士,成为昌黎知县。从此之后,无论在为官之余,还是辞官家居,孟秋都把时间用在了会讲、读书、思考上。

        大理评事之后,孟秋任职方司主事,以郎中身份督视山海关军务。虽然政务繁忙,但他于闲暇时仍然不忘研究心学。当时,刚刚考中进士的孟化鲤也在山海关。孟秋与一个叫赵空谷的学者,纵情谈论心学,有会意的地方时,两个人或者唱歌或者大笑,或者奔跑或者倚树。两个人正在聊发少年之狂的时候,忽然看见孟化鲤默默站立着,便稍稍收敛狂态,低下声音来相互讨论。

        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让孟秋在学问上有了很大的成就。《道脉说》《大道吟》《气志吟》诸书就是他学问的结晶。

        当时学者就对他评价很高。邹元标说:“北方之学未能或之先在,南方之学亦莫有过之者。”孟秋的老乡,东昌府沙镇人王泓阳说得更为具体:“打破贫富贵贱念头,便是超然向上辈人。吾乡孟我疆当今独称名儒。以能甘心穷约,不堕世情窠臼耳。吾自失此良朋,便觉胸中相战,不能自克”。最后一句 “胸中相战,不能自克”,太好了,明白地道出了道德修养的艰难。

        孟秋不只是钻研学问的内行,还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从史料上可以看出,他在昌黎知县、大理评事以及以郎中身份督视山海关军务三个职务上,都有非常好的表现。

        四十六岁的孟秋,已是饱学之士。成为进士的他,被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激励着,要在昌黎县有一番作为。他下车伊始,了解到此县刚刚被土匪抢劫一空。于是,他立即选派人手,收养贫苦无依的百姓。在全县的几处地方,煮粥赈民。几天过去,邻县的老弱也闻讯而来。对这些人,孟秋一边尽力照顾;一边写信给邻县的知县,让其设方解救。此外,孟秋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对监狱里的人犯,他快速审理,判刑的判刑,释放的释放。对一些捐税,孟秋进行甄别,能减轻的减轻,能免除的免除。面对百姓对他的万分感激,孟秋明确回应,说我不是你们的父母官,我是为你们做事的知县。

        六年的时间,让孟秋赢得了有德政的名声。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原因在于孟秋把治心学的体会,运用在了为官施政上。

        在大理评事任上两年,孟秋一是做到了不收一两银子的贿赂,二是做到了悉心理平冤狱。这样,他贤明的名声,迅速传遍朝野。

        在山海关,孟秋表现出雷厉风行的一面。他严明军纪,严格关禁,裁减供应;他秉公执法,认真稽查;对违法乱纪的士兵、关民,进行严厉的惩罚。他把罚金全部用来购买火器,以增加军士的战斗力。这样,时间不长,山海关政,便焕然一新。山海雄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好多官员听说后,无不感叹佩服。但是,也有个别人讥讽孟秋不会借机敛财,太过迂腐。对此,孟秋说不贪钱财,是当好官的职责!

        孟秋于二十多岁学有所成后,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活动。设学堂、建书院、办讲会,是孟秋的三个主要方式。在昌黎县,他办的学堂,出现了张国祥等一批人才。张国祥考取进士,成为甘肃渭源县知县。在知县任上,张国祥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罗汝芳、邹善为孟秋的老师,在长清修建愿学、见泰两个书院后,师徒三人一块在书院讲学。

        讲会,更是孟秋用心维持的方式。他在恩准入太学之后,与江西的郭青螺、四川黄慎轩、河南孟化鲤成为挚友,一块切磋学问,砥砺心志。于山海关辞职后,他与孟化鲤、邹元标等学者讲会于张秋一带。第二次在北京刑部任职时,孟秋成为讲会的组织者。孟秋的北方心学领袖地位,也是在这时自然而然形成的。

        最后,应该写一写孟秋的清廉了。

        孟秋一生所任官职,有知县、大理评事、职方主事、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尚宝丞、尚宝司少卿。最后一个官职,是从五品。

        明代官员的工资再低,养家糊口还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孟秋及家人生活都非常节俭。他的妻子,好多年只有一条裙子。所居住的房子,也只有一间。因为孟秋把俸禄都用在了建校舍、办讲会上,所以,去世之后,家人竟然没有余钱购买棺材收殓。朋友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以孟化鲤为首的学者们,凑钱资助。家人购买棺材,把孟秋入殓,随即运回老家安葬。

        在昌黎做知县六年,孟秋不只用自己的工资兴办学校、补助讲学,任满回京时,还把积存的俸禄全部留给昌黎。他的这些俸禄,可以让全县人少缴一些税费。他在离开昌黎时,一千多人苦苦挽留。一只梅花鹿被感染了,眼睛里含着泪水,用嘴衔住孟秋的衣服。这场景,让人十分感动。

        以郎中身份督视山海关军务,本来是一个肥缺,但孟秋却做到了不收一两银子。他辞职回乡时,自驾一辆牛车,载着妻儿,车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路上的人看到后,对着孟秋感叹道:“以前担任这个职务的人,不只黄金满车,而且享有声名。您这样自苦,却不能在这个位子上平安任职。世道如此,清廉的官员不可去做。”孟秋听了,轻轻一笑。他渡滦江时,作诗一首:“黄金满载非吾愿,白手还家未足羞。独来独往原自我,浩然天地一虚舟。”

        孟秋回家后,有几亩薄田的收成供一家人吃饭穿衣。他所住的房子,只是几根椽木支撑的茅屋,破旧不堪,里面堆满了书籍。而孟秋,则埋首其中,全神攻读。有两句诗,准确地表达出他此时的心境:“丈夫自有经纶事,物外逍遥亦放心。”兵部左侍郎许孚远看望孟秋后,不禁感慨万分。他说:“孟我疆风味,大江以南未有也。”

        在故乡期间,好多学者前来拜访孟秋;有的还一住好长时间,进行讲学活动。孟秋没有鱼肉招待他们,只有白水青菜。即便这样,邹元标、邓以、张以和等人仍然笑口常开,十分幸福。他们的内心是相通的,他们的精神是丰富的。他们歌哭无端,让农民们目瞪口呆。

        孟秋的清廉,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京察中表现出来。那么多的京官,大都接受地方官奉送的冰炭敬;唯独孟秋与魏允贞两个拒绝。

        孟秋之所以能够这样清廉,有他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作为一个贤士,学到学问后,应该报效国家。如果投靠权门的话,便是亵渎了学问。如果贪财的话,便是玷污了自身清白。他常常告诫做官的朋友,除了俸薪之外,凡所羡金不宜私用,吾辈当共勉之。孟秋名声大著之后,别人请他讲学,他一文不取。他曾粘一帖于会同馆,上面写着:一切分赀,我疆不在例。这种道德自律,这种道德自觉,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孟秋承认人是有欲望的:“人欲无穷,去一日生一日,去一年生一年。终身去欲,终身多欲,劳苦烦难,不知何日是清静一时耶。”但是,欲望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度。越过了度,便是贪欲,便成罪恶。他在学问上却是主张“无欲”的。这看似矛盾,其实一致。孟秋的“无欲”说是让人尽量地克制、消除过分的欲望,达到心理的平衡。

        对孟秋这样的清廉官员、优秀学者,人们是不会忘记的。他离开昌黎之后,人们先是给他立碑,后又把他从祀名宦祠。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茌平城南修建一处孟我疆先生祠。在孟秋的家乡张秋针市街,建有一座孟秋牌坊。明代晚期,东昌府知府汇集众人兴建三贤祠,把孟秋供入其中。

                                                                                                 作者  聊城武俊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