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孟秋

(2022-09-24 20:20:37)
标签:

历史名人

分类: 明代思想家孟秋专栏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孟秋

作者:孟子邹

南宋时,朱熹的理学盛行,其重要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明朝理学家中有一位学者孟秋,却是反对这个观点的,那时,也算是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敢者。

孟秋的生平

孟秋,字子成,号我疆,山东茌平人,生卒年不详。儿童时代,孟秋喜欢阅读《诗经》,但当读到“桑中”篇时,不知是什么原因,就不高兴再读《诗经》了。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孟秋经过辛苦学习,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进士,被朝廷委任为昌黎县知县。

任职期间,孟秋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后来由于调动工作,孟秋到大理担任评事,父老乡亲哭泣挽留,把道路都堵塞了,但孟秋还是想方设法离开了。

    不久,明朝朝廷委任孟秋担任职方员外郎,并监督山海关的防御工作。当时,努尔哈赤的后金国正在东北勃勃兴起,后金国的军事实力对明朝政府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明朝边境山海关的防御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明朝政府十分腐败,山海关的防御工作十分松驰,这样给后金间谍创造了自由出入的机会,导致大量情报泄漏,这对明朝军队的防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孟秋到任后,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山海关关内的防御工作才有所改善,间谍无法乘虚而入,但因此也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不久,他被人中伤。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孟秋遭到免职,遣回老家。

孟秋回家时,家中的财产仅仅一辆牛车。孟秋算是当大官的人,但连一匹马也没有,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明朝政府中十分罕见的。一路上,老百姓纷纷叹息:“这位清正的官吏凭什么理由需要免职?”

孟秋回到家后,对官场上的失意也没有遗憾,看得十分淡然,自己在家搞学问,坚持每天都要学习史书。

有一天,学者许孚到孟秋家作客,看到的仅仅是破房子下面堆着乱七八糟的书,显得零乱不堪,不由感叹地说:“孟秋读书的风格,在江南也是少有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孟秋被恢复官职,担任刑部主事,尚宝司少卿。不久,孟秋病死。

孟秋死后,有数十名的官员认为孟秋德高望重,请求赐封谥号,明天启皇帝赐封他为“清宪”。

孟秋的学术上的特点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意是:人的一切欲望是罪恶的根源。因为人有了欲望,才会产生各种邪念,从而引发人做坏事,所以,人的欲望是违背天理的。为了不违背天理,必须要消灭人的欲望。

孟秋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法消除的,你想消灭它,它又会立即产生,一辈子要消灭欲望的人,而这个人却是一辈子欲望最多的人。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消灭人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所以企图消灭欲望的人,最终是误人子弟。

孟秋又提出当个人的欲望和社会的利益相冲突时,关键是如何解决?主要方法是掌握这些欲望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冷静考虑,客观对待。当欲望十分剧烈时,已经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那么,通过“修身”的办法来解决。

孟秋还提出:心要正,意要诚,用感官思考事物内部的规律,然后客观认真地分析问题。

应该说,孟秋对待欲望的观点是客观的,他没有同有些传统知识分子一样,有虚伪的观点,他实是就是地看待事物的规律,没有受当时思想的束缚。这方面,孟秋是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

孟秋的思想观点,导致了孟秋一生为民办事的作风,也致使孟秋一生官场不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