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小传
(2022-09-24 08:12:02)
标签:
聊城历史名人孟秋孟我疆小传 |
分类: 明代思想家孟秋专栏 |
孟秋小传
孟秋(1525一1589),字子成,号我疆,谥清宪,祖籍山东茌平县广平乡孟家庄,曾祖讳通,移居东阿县安平镇(今山东阳谷县张秋镇)孟家海子村。孟秋“生而有大志”,以“圣贤之学自任,善谈名理”。其在《怀古》诗中感慨地说:
一、仕宦经历
据姚思仁《我疆孟先生墓表》和孟化鲤《我疆孟先生传》,隆庆三年(1569),山东提学使邹善(号颖泉)和山东按察司签事周怡(号讷谿)在济南贡院讲学,孟秋以秀才身份执经问难并阐述天地万物一体之理,“两公称其不凡”,深受赏识。同年贡入太学,结识孟化鲤,二人一见如故,志趣契合,遂成一生知己。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选昌黎知县。下车伊始,即收孤独,问疾苦,省徭役,筑城池,惩猾吏,拔异才,察幽隐,修茸公署学校,一切与民更始,“掣二百年夙弊,一旦苗耨而发栉之。”因昌黎县是韩愈宗族所在地,孟秋尊其为乡先正,并刻印韩文训导诸生。他又捐献自己的俸禄,修建昌黎书院,选拔三十余名高材生讲授良知之学,并订立学约,要求诸生:“先行而后文,制外以兼内,讲肄以端其习,考核以程其规,标的以大其业,宏博以邃其思,抑扬以励其志,金玉以宣其情,夏楚以鼓其气。”并曾邀请其师张弘山先生来书院讲学,与诸生晨夕相继,亹亹不倦。所讲内容,孟秋皆有所记,后编辑成册,即今《张弘山先生文集》中的《教言》部分。文教日久,昌黎士民“翕然而从,翻然而革”,上下交相信慕,民风大变,孟秋亦被尊为“大儒”。六载政务,孟秋提出治理百姓四法:
万历七年(1579),孟秋改职方主事,主管山海关事务。山海关是历代关卡要塞,权利甚大,很多官员为之艳羡。孟秋“至则榜禁城社胥史,关政肃然。先是关民出入夹带逋戍为利薮,至是讥察有法,輙造飞语”。孟秋严肃关政、惩治贪官污吏的系列举措触动了很多官员的利益,阻断了其灰色收入来源,于是遭到了贪墨者诽谤与排挤,在万历九年(1581)的京官考察中被外贬。孟秋决计致仕退隐,他离开山海关时,“与妻、孺人共驾一牛车,旁观者掩口笑曰:‘昔镇是者,黄金满载,身名俱享,今自苦如此,而不得安其位,廉吏安可为也?’”(邹元标《我疆先生墓志铭》)家居三年,孟秋课子讲学,安贫乐道,怡然自乐,深得曾瑟颜琴意趣。还博览古今,多所著述,其《理学辩疑》及《村居杂咏》即作于此时。海内名流如邓一讃、邹元标诸人,皆造其庐,讲学累日不倦。许孚远曾造庐访问,见“茅屋数椽,书史狼籍其中,叹曰:‘孟我疆风味,大江以南未有也’”。(《明史·儒林二》)
万历十二年(1584)冬起为刑部主事,两年后升员外郎,改尚宝寺丞。万历十七年(1589)升少卿,卒于任所。孟秋历官十九载,妻无重裙,庐无重茅,俯仰无愧,清廉一生。
二、心学特色
据孟秋《弘山先生<</span>教言>序》,孟秋自入庠时初见张后觉,即被其超然世俗之表所倾倒。嘉靖二十四年(1545),在同进朱友的引荐下,孟秋百里求学,前往茌邑弘山居处问学,先生即授以良知之学,言之终日,教理透彻。孟秋闻所未闻,忻然有省,喟然叹曰:“不遇先生,终成聋瞽。”遂执弟子礼,从此师事先生二十余载,最得先生之心传。时人邹元标评价说:
孟秋对于良知之学体认和理解最为深刻的便是一个“仁”字。尽管“仁”是孔孟儒学众所周知的核心要义,但要真正深入切实的体证到其精髓和真意实非易事。如果说“良知”是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千古圣圣相传一点真骨血”,那么“志仁”二字就是孟秋对良知学的独特发挥以及对孔孟儒学的再次发明。他反复强调:“孔子作圣无别法,只是‘志仁’一事。此是入圣要诀。后世纷纷议论,只是不明此路头。”“孔之‘志仁’,孟之‘存心’,所以完人,所以作圣,皆以此耳。此孔孟口诀也。”“圣人一生,只是论学,所学何事,只是‘志仁’。”孟秋也参透了孔孟儒学的“一点真骨血”,认为古来孔孟圣贤千言万论,无非就是“志仁”“求仁”“成仁”,他将此形象地比喻为“入圣要诀”“孔孟口诀”。这在其诗作中也一再反复吟咏此义,如“圣人事业掀天地,把柄由来在学仁。”“一自虞廷启道心,求仁两字是金针。”认为儒者建功立业的思想原动力就源自“仁”心,“求仁”二字实为虞舜以来历代圣王的心传秘决,这与孔孟倡导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倾向是一脉相承的。大道至简,儒学千言万语,都是围绕“仁”字展开,只要明了儒学“志仁”要义,便可提纲挈领,通晓无碍。因此,孟秋感叹道:“志仁则无恶,何等简易,何等直截。但人不悟耳,可惜!”
对于“仁”的内涵,孟秋以桃仁为喻,生动形象地解释说:“桃仁之仁,即赤子之心也。赤子之心,无欲之心也。枝叶花实,桃仁之生理具在;经纶参赞,赤子之真心原有。桃仁不害,生生不已,自有此枝叶花实。真心不失,生生不息,自有此经纶参赞。不俟妆取,不待求外,不用人为,培养将去,生意无穷。所谓学而时习之也。”桃仁,本性真纯,乃未发之体,实含后天枝叶花实已发之生理,只需悉心培养,自然会生发一枝繁果硕之桃树。对于人来说,人心犹如桃仁,本自天真善良,内含后天仁义礼智之美德与经纶天地伟业之理由,只要好好呵护培育、学而时习,亦自然会成为一顶天立地伟丈夫。对此,孟秋亦常引用孔子“一贯”之说加以发挥,他说:“作圣不在多,能只在‘一贯’。子贡以多能多学求圣,不知‘一贯’之旨,故有此言。”“道无二致,一时俱到,学无二功,一了百了,此‘一贯’之道也。曾子之所以传而唯者,此也。”在其诗作中,也反复吟咏申明此义,“未会圣门‘一贯’诀,漫从血肉觅金针。”(《寻乐》)“只从‘一贯”窥元化,肯把多能觅圣功。”(《寄鲁源公》)这里的“一贯”之“一”,孟秋认为就是“仁”,将“仁”所含蕴的义理通过立身行事发挥极致,便是“仁人”。他将此视为孔门心传:“曾子之诚,颜子之仁,一而已矣。孔子心传只此。”
对于如何将“仁”这颗种子培育充实、发扬光大,孟秋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时时保持“无欲”状态。他在《因徐公论学有感》一诗中说:“无欲方能入圣真,孔门学脉在求仁”,明确提出进入圣门的修行路径便是“无欲”。他说:“大人一生学问,亦只充此无欲之心而已矣。”“圣学只是无欲。声色货利,常人之欲。意必固我,贤人之欲。欲学圣人,必先寡其声色货利之欲而后化其意必固我之欲,则圣可学而至矣。”更进一步将“无欲”路径具体分为两步走,即“先寡其声色货利之欲”和“后化其意必固我之欲”,前者尽可能减少物质欲望,后者极力减少纷纷妄念,然后方能进入澄明之境。因为“无欲则静,无欲则明,无欲则大,无欲则功,无欲则勇,无欲则诚”,“淡然无欲,故虚明洞达,能应万物,而声色、货利、闻见、技能、功名之类,一切不动其中,真如太虚晴空,万里无云,一清明广大之象而已。”
正因如此,孟秋对“颜子之乐”津津乐道,神往不已,视为人生修行之至境。他说:“竞名谋利,可以为能矣,吾不欲也。谈玄学禅,可以为寂矣,吾不愿也。饮酒赋诗,可以为乐矣,吾不为也。杜门谢交,可以为高矣,吾不学也。吾所寻者,颜子之乐耳。”直接表明自己一生所汲汲追求的就是颜子乐境。他认为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爱富,不慕贵,不求安饱,不忧箪瓢”,正是其至真至密的“无欲”修行工夫:“颜子屡空,何谓也?曰无欲也。”“孔门善守关者莫如颜子,拳拳服膺而弗失,一何严且密也。”从而达到“湛然廓然,造物同游,与天地同流,用行舍藏,付之大化,消息盈虚,与时偕行,此乐天知命,安土敦仁之境也。”
当时督学山东的邹元标对孟秋之为人、为学极为推崇,曾激赏说:“(孟秋)上副先儒宗传,无论世士,色取行违者,不敢望公一尘,即号大儒,履绳蹈矩,而以意念为实,得力地者,敢望公涯涘哉!”(《我疆孟先生墓志铭》)友人孟化鲤亦由衷赞叹道:“或曰山东自孔孟没且二千年,传经砥节代不乏人,若乃真修卓悟如宣尼所谓闻道者,其在先生乎!其在先生乎!”(《我疆先生传》)皆视孟秋为孔门真传之“大儒”,诚然。
三、著述及流传情况
据孟化鲤《我疆先生传》和《我疆集后序》,孟秋一生著述颇丰。万历八年(1580),主政山海关期间,著《治平安边诸策》;万历九年(1581),孟秋致仕退隐期间,阅览古今,多所著述,如《里居稿》《理学辩疑》《村居杂咏》等,“洒然而乐,有曾瑟颜琴意趣。”万历十五年(1587),孟秋编削《明儒经翼》,并刻板刊行。第二年,又取孔孟之书,随读随笔,编成《读书管见》。此外,还著有《战国策略》《政事要略》等。在师从张弘山先生二十余年间,凡有所闻,皆予载录,即为《弘山教言》。至万历
据毕佐周《合刻<</span>三先生文集>原序》,万历乙卯年(1615),弘山门人赵素衷去世,时任东昌郡伯的岳石梁将其遗稿刊刻印行。万历戊午年(1618)仲冬,友人毕佐周“顾其书与《教言》《文集》各自行已”,“恳请蓼水朱先生、蓬玄张先生删订成篇”,后又“谋之郡伯,请合刻”,其中《教言》即弘山《教言》,《文集》应为《孟我疆文集》,始将张弘山、孟我疆、赵素衷三先生初次合刻,此即《茌邑三先生合刻》初刻本,参与刊刻者有四人,即毕佐周、岳石梁、朱先生、张先生,且前有毕佐周和范景文所写两篇序文,分别是《<</span>茌邑三先生合刻>原序》和《合刻<</span>三先生文集>原序》。《我疆集》从此以《茌邑三先生合刻》本形式流传于世。至于其他著述,仅存目于《山东通志》之中。
文章录自:
聊城阳明后学研究4:孟秋小传(聊城社科界 2022-06-14
11:39 发表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