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秋小传

(2022-09-24 08:12:02)
标签:

聊城历史名人

孟秋

孟我疆

小传

分类: 明代思想家孟秋专栏

孟秋小传

 

孟秋(15251589),字子成,号我疆,谥清宪,祖籍山东茌平县广平乡孟家庄,曾祖讳通,移居东阿县安平镇(今山东阳谷县张秋镇)孟家海子村。孟秋“生而有大志”,以“圣贤之学自任,善谈名理”。其在《怀古》诗中感慨地说“男子生来事四方,岂愿局局终农圃。顶天立地作人豪,愿与斯文继邹鲁。”嘉靖二十四年(1545)拜张后觉为师,学习良知之学,“洒然有悟,发愤下帷,谢绝一切,即家徒壁立,宴如也。”遂为弘山先生最著名的门人之一。姚思仁为他作墓碑,开宗明义即说:“今学士大夫言圣贤之学者皆曰‘齐鲁复有孟子’。”可见孟秋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一、仕宦经历

据姚思仁《我疆孟先生墓表》和孟化鲤《我疆孟先生传》,隆庆三年(1569),山东提学使邹善(号颖泉)和山东按察司签事周怡(号讷谿)在济南贡院讲学,孟秋以秀才身份执经问难并阐述天地万物一体之理,“两公称其不凡”,深受赏识。同年贡入太学,结识孟化鲤,二人一见如故,志趣契合,遂成一生知己。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选昌黎知县。下车伊始,即收孤独,问疾苦,省徭役,筑城池,惩猾吏,拔异才,察幽隐,修茸公署学校,一切与民更始,“掣二百年夙弊,一旦苗耨而发栉之。”因昌黎县是韩愈宗族所在地,孟秋尊其为乡先正,并刻印韩文训导诸生。他又捐献自己的俸禄,修建昌黎书院,选拔三十余名高材生讲授良知之学,并订立学约,要求诸生:“先行而后文,制外以兼内,讲肄以端其习,考核以程其规,标的以大其业,宏博以邃其思,抑扬以励其志,金玉以宣其情,夏楚以鼓其气。”并曾邀请其师张弘山先生来书院讲学,与诸生晨夕相继,亹亹不倦。所讲内容,孟秋皆有所记,后编辑成册,即今《张弘山先生文集》中的《教言》部分。文教日久,昌黎士民“翕然而从,翻然而革”,上下交相信慕,民风大变,孟秋亦被尊为“大儒”。六载政务,孟秋提出治理百姓四法“治百姓有四事,一曰养,二曰教,三曰刑,四曰兵。百姓不养,民失其所,虽教之不改也,虽刑之不从也,故一曰养。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虽严刑以驱之,无益也,故二曰教。既养矣,教矣,教之不改,然后从而刑之可也,故三曰刑。刑者,刑其小者也,世有寇贼、奸、夷狄、猾夏者,刑岂足以止之?故加之以兵。兵也者,所以威不轨,安善良,保教养于可从者也,故四曰兵焉。呜呼,不有心,孰行实政”孟秋赤心为民,与民休息,深得人心,万历四年(1576)调任大理寺评事离开昌黎的时候,“父老泣留遮道,时有鹿衔先生裾,亦若有恋恋者”,为他立碑颂德。

万历七年(1579),孟秋改职方主事,主管山海关事务。山海关是历代关卡要塞,权利甚大,很多官员为之艳羡。孟秋至则榜禁城社胥史,关政肃然。先是关民出入夹带逋戍为利薮,至是讥察有法,輙造飞语”。孟秋严肃关政、惩治贪官污吏的系列举措触动了很多官员的利益,阻断了其灰色收入来源,于是遭到了贪墨者诽谤与排挤,在万历九年(1581)的京官考察中被外贬。孟秋决计致仕退隐,他离开山海关时,与妻、孺人共驾一牛车旁观者掩口笑曰:‘昔镇是者,黄金满载,身名俱享,自苦如此,而不得安其位廉吏安可为也?’”(邹元标《我疆先生墓志铭》)家居三年,孟秋课子讲学,安贫乐道,怡然自乐,深得曾瑟颜琴意趣。还博览古今,多所著述,其《理学辩疑》及《村居杂咏》即作于此时。海内名流如邓一讃、邹元标诸人,皆造其庐,讲学累日不倦。许孚远曾造庐访问,见“茅屋数椽,书史狼籍其中,叹曰:‘孟我疆风味,大江以南未有也’”。(《明史·儒林二》)

万历十二年(1584)冬起为刑部主事,两年后升员外郎,改尚宝寺丞。万历十七年(1589)升少卿,卒于任所。孟秋历官十九载,妻无重裙,庐无重茅,俯仰无愧,清廉一生。

二、心学特色

据孟秋《弘山先生<</span>教言>序》,孟秋自入庠时初见张后觉,即被其超然世俗之表所倾倒。嘉靖二十四年(1545),在同进朱友的引荐下,孟秋百里求学,前往茌邑弘山居处问学,先生即授以良知之学,言之终日,教理透彻。孟秋闻所未闻,忻然有省,喟然叹曰:“不遇先生,终成聋瞽。”遂执弟子礼,从此师事先生二十余载,最得先生之心传。时人邹元标评价说“力承正学,我疆孟公其最也。”(《我疆孟先生墓志铭》)友人孟化鲤赞誉他说:“远可方夫广川,近足媲乎石翁。抑岂知先生之未易及者,孜孜矻矻,终身斯道,更有在乎道脉之正。”(《祭孟我疆先生文》)

孟秋对于良知之学体认和理解最为深刻的便是一个“仁”字。尽管“仁”是孔孟儒学众所周知的核心要义,但要真正深入切实的体证到其精髓和真意实非易事。如果说“良知”是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千古圣圣相传一点真骨血”,那么“志仁”二字就是孟秋对良知学的独特发挥以及对孔孟儒学的再次发明。他反复强调:“孔子作圣无别法,只是志仁一事。此是入圣要诀。后世纷纷议论,只是不明此路头。”“孔之志仁,孟之存心,所以完人,所以作圣,皆以此耳。此孔孟口诀也”“圣人一,只是论学,所学何事,只是志仁”孟秋也参透了孔孟儒学的“一点真骨血”,认为古来孔孟圣贤千言万论,无非就是“志仁”“求仁”“成仁”,他将此形象地比喻为“入圣要诀”“孔孟口诀”。这在其诗作中也一再反复吟咏此义,如“圣人事业掀天地,把柄由来在学仁。”“一自虞廷启道心,求仁两字是金针。”认为儒者建功立业的思想原动力就源自“仁”心,“求仁”二字实为虞舜以来历代圣王的心传秘决,这与孔孟倡导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倾向是一脉相承的。大道至简,儒学千言万语,都是围绕“仁”字展开,只要明了儒学“志仁”要义,便可提纲挈领,通晓无碍。因此,孟秋感叹道:“志仁则无恶,何等简易,何等直截。但人不悟耳,可惜

对于“仁”的内涵,孟秋以桃仁为喻,生动形象地解释说:“桃仁之仁,即赤子之心也。赤子之心,无欲之心也。枝叶花实,桃仁之生理具在;经纶参赞,赤子之真心原有。桃仁不害,生生不已,自有此枝叶花实真心不失,生生不息,自有此经纶参赞。不俟妆取,不待求外,不用人为,培养将去,生意无穷。所谓学而时习之也。”桃仁,本性真纯,乃未发之体,实含后天枝叶花实已发之生理,只需悉心培养,自然会生发一枝繁果硕之桃树。对于人来说,人心犹如桃仁,本自天真善良,内含后天仁义礼智之美德与经纶天地伟业之理由,只要好好呵护培育、学而时习,亦自然会成为一顶天立地伟丈夫。对此,孟秋亦常引用孔子“一贯”之说加以发挥,他说:“作圣不在多,能只在一贯。子贡以多能多学求圣,不知一贯之旨,故有此言。”“道无二致,一时俱到,学无二功一了百了,此一贯之道也。曾子之所以传而唯者,此也。”在其诗作中,也反复吟咏申明此义,“未会圣门一贯诀,漫从血肉觅金针。”(《寻乐》)“只从一贯窥元化,肯把多能觅圣功”(《寄鲁源公》)这里的“一贯”之“一”,孟秋认为就是“仁”,将“仁”所含蕴的义理通过立身行事发挥极致,便是“仁人”。他将此视为孔门心传:“曾子之诚,颜子之仁,一而已矣。孔子心传只此。

对于如何将“仁”这颗种子培育充实、发扬光大,孟秋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时时保持“无欲”状态。他在《因徐公论学有感》一诗中说:无欲方能入圣真,孔门学脉在求仁”,明确提出进入圣门的修行路径便是“无欲”。他说:“大人一生学问,亦只充此无欲之心而已矣。”“圣学只是无欲声色货利,常人之欲意必固我贤人之欲欲学圣人必先寡其声色货利之欲而后化其意必固我之欲,则圣可学而至矣。”更进一步将“无欲”路径具体分为两步走,即“先寡其声色货利之欲”和“后化其意必固我之欲”,前者尽可能减少物质欲望,后者极力减少纷纷妄念,然后方能进入澄明之境。因为“无欲则静,无欲则明,无欲则大,无欲则功,无欲则勇,无欲则诚”,“淡然无欲故虚明洞达,能应万物,而声色、货利、闻见、技能、功名之类,一切不其中,如太虚晴空,万里无云,一清广大之象而已

正因如此,孟秋对“颜子之乐”津津乐道,神往不已,视为人生修行之至境。他说:“竞名谋利,可以为能矣,吾不欲也。谈玄学禅,可以为寂矣,吾不愿也。饮酒赋诗,可以为乐矣,吾不为也。杜门谢交,可以为高矣,吾不学也。吾所寻者,颜子之乐耳。”直接表明自己一生所汲汲追求的就是颜子乐境。他认为颜回“不迁怒,不过,不爱富,不慕贵,不求安饱不忧箪瓢”,正是其至真至密的“无欲”修行工夫:“颜子屡空,何谓也?曰无欲也。”“孔门善守关者莫如颜子拳拳服膺而弗失,一何严且密也。”从而达到“湛然廓然,造物同游,与天地同流,用行舍藏,付之大化,消息盈虚与时偕行,此乐天知命,安土敦仁之境也

当时督学山东的邹元标对孟秋之为人、为学极为推崇,曾激赏说:“(孟秋)上副先儒宗传,无论世士,色取行违者,不敢望公一尘,即号大儒,履绳蹈矩,而以意念为实,得力地者,敢望公涯涘哉!”(《我疆孟先生墓志铭》)友人孟化鲤亦由衷赞叹道:“或曰山东自孔孟没且二千年,传经砥节代不乏人,若乃真修卓悟如宣尼所谓闻道者,其在先生乎!其在先生乎!”(《我疆先生传》)皆视孟秋为孔门真传之“大儒”,诚然。

三、著述及流传情况

据孟化鲤《我疆先生传》和《我疆集后序》,孟秋一生著述颇丰。万历八年(1580),主政山海关期间,著《治平安边诸策》;万历九年(1581),孟秋致仕退隐期间,阅览古今,多所著述,如《里居稿》《理学辩疑》《村居杂咏》等,“洒然而乐,有曾瑟颜琴意趣。”万历十五年(1587),孟秋编削《明儒经翼》,并刻板刊行。第二年,又取孔孟之书,随读随笔,编成《读书管见》。此外,还著有《战国策略》《政事要略》等。在师从张弘山先生二十余年间,凡有所闻,皆予载录,即为《弘山教言》。至万历 14年(1586 即孟秋去世前三年,孟秋友人孟化鲤、邹尔瞻将其诗、文、教言以及与友人来往书信等内容编订成集,并加以刊刻,此即《我疆集》。

据毕佐周《合刻<</span>三先生文集>原序》,万历乙卯年(1615),弘山门人赵素衷去世,时任东昌郡伯的岳石梁将其遗稿刊刻印行。万历戊午年(1618)仲冬,友人毕佐周“顾其书与《教言》《文集》各自行已”,“恳请蓼水朱先生、蓬玄张先生删订成篇”,后又“谋之郡伯,请合刻”,其中《教言》即弘山《教言》,《文集》应为《孟我疆文集》,始将张弘山、孟我疆、赵素衷三先生初次合刻,此即《茌邑三先生合刻》初刻本,参与刊刻者有四人,即毕佐周、岳石梁、朱先生、张先生,且前有毕佐周和范景文所写两篇序文,分别是《<</span>茌邑三先生合刻>原序》和《合刻<</span>三先生文集>原序》。《我疆集》从此以《茌邑三先生合刻》本形式流传于世。至于其他著述,仅存目于《山东通志》之中。

 

文章录自

     聊城阳明后学研究4:孟秋小传(聊城社科界 2022-06-14 11:39 发表于山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