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孟子在聊城

标签:
孟子文化 |
分类: 亚圣孟子 |
始祖孟子在聊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是亚圣孟子关于人格标准的精辟论述。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它为作为信条传诵至今。然而,您可曾知道,这金声玉振的巨声却发自于聊城!
据传:战国时期,儒家宗师孟子周游列国由齐至魏途经冠县时,受到众多百姓的欢迎,由此留下村名“千家店”,也就是今天的店子村。当时,魏国有一位纵横家的信徒名叫景春。起初,他认为魏国的两位外交政客公孙衍和张仪是了不得的大丈夫。就这一问题,景春一直想找孟子问个究竟。碰巧,在孟子途经冠县时他如愿以偿,于是上前拦住了孟子的车,问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意思是说:公孙衍、张仪发起怒来,诸侯们都害怕,谁也不敢闹事,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也就平安无事。难道公孙衍、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孟子“止车而立”,晓谕景春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孟夫子对景春毫不客气,教训他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广阔的居住区,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在一个只崇拜“英雄”而不尊重道德的时代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无异是一声巨响,它在历史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时至今天,孟子由聊城发出的这一名言仍然闪耀着永不磨灭的道德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
孟子“止车而立”处,至今仍叫“直立村”。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字平子)为纪念此事,在此建有“晓春亭”,“晓春亭”遗址位于冠县县城东北5公里处。后人为尊崇亚圣孟子,在“晓春亭”旁又建孟子庙,成为地方官绅、儒生及百姓祭礼孟子之所。
由于聊城与鲁邹相邻,又处于齐卫晋魏之间,所以孟子游说时曾多次来到或经过聊城,在聊城留下了多处圣迹。据《三迁志》记载:阳谷旧有孟母庙,即孟母祁蚕祠。相传:孟母仉氏与孟子至齐停留居住阳谷,曾在这里兴德化,劝农桑,树母仪,留圣迹。据《阳谷县志》记载:祠在旧谷城东北四十里安乐镇西平坊村南二里许,始建于唐天宝七年。金天眷三年知县杨用道重修,并撰写《重修孟母庙碑记》。阳谷“‘八景’流传已久,曰‘盟台遗响’、曰‘谷山春晓’、曰‘古塔夕照’、曰‘阿井胶泉’、曰‘孟母祈蚕’、曰‘沙河雁渚’、曰‘荆门驻节’、曰‘七级古渡’,亦得以肆慿吊备登临焉。”明万历二年知县李荫特起文将“孟母祁蚕祠”
与冉子书院、颜子封邑、高子羔原一起作为“一邑之光”列入圣迹,从此“八景”中的“孟母祈蚕”被“月堤环向”所代替。万历四年知县李荫再次对孟母祁蚕祠重修;清康熙五十三年知县王时来,会乡宦李元琳、庠生李鸣奇又修。监察御史淳夫张公特为祈蚕祠作《祠宇记》,并赋诗曰:“孟母祠颓一径斜,春来多少祁蚕家.须知更有仪型处,莫把蚕师作圣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