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拂晓报》:小摊上的日子

(2025-10-05 12:49:14)
小摊上的日子
张君燕
偶遇一位旧友,他说近几年工程不好做,想转行,却又不知道做什么好——挣惯了“大钱”,实在看不上做小生意的,“那仨瓜俩枣还不够我以前一顿饭钱”。我笑了笑,没接话。其实小生意不见得赚得少,收获的充实与满足也并不比“大生意”差到哪里去。

邻居李婶经营着一家小吃店。说是小吃店,其实就是一个小摊子。摊车是辆改装的三轮车,铁皮柜刷着白漆,边角磕出了锈,却总擦得一尘不染。车头上支着一块木板,用红漆写着“李家馄饨”,日晒雨淋的,漆皮卷了边,倒比任何招牌都醒目。出摊的时候,李婶系着件蓝布围裙,戴着帽子和口罩,手里的长柄勺在大铁锅里搅来搅去,干净卫生,又干练利落,让人看着就安心。

每天清晨五点,她的摊车就支在镇子中心的十字路口了,一直到晚上才收摊儿。煤炉“呼嗒呼嗒”喘着气,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馄饨下进去,白胖的身子在水里翻个滚,就浮了起来。李婶的手像长了眼睛,竹漏勺一捞,不多不少正好十个,盛在碗里,撒上紫菜、虾皮、香菜,最后浇一勺滚烫的骨汤,香气能飘到街那头的公交站。

有年冬天特别冷,我晚上加班回来,街上空荡荡的,只有李婶的摊车亮着盏小灯。她正蹲在车旁,往煤炉里添煤,哈出的白气在冷空里散得慢,像给她裹了层纱。“这么晚还不收摊儿?”我问。她直起身,搓着冻红的手笑:“有个夜班师傅,说就爱喝我这口热汤。”说话间,她从保温桶里舀出馄饨,又额外加了个荷包蛋,“刚煮的,你也暖暖”。那碗馄饨下肚,汤里的胡椒辣得人鼻尖冒汗,瞬间把我浑身的寒气都逼走了。

听街坊说,李婶的老伴早年动了大手术,家里欠着债,她这小吃摊,就是全家的指望。可她从没愁眉苦脸过,有人来吃馄饨,她总笑着问“加不加辣”,有人忘带钱,她挥挥手:“下次给就行,饿肚子可不行。”有回我看见她给乞讨的老人端了碗热汤,老人哆哆嗦嗦地要磕头,她赶紧扶住:“快趁热喝,天凉。”

如今李婶的摊车旁,多了个年轻姑娘,是她的女儿,大学毕业了,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暂时跟着母亲学煮馄饨。姑娘的手法还生,李婶就在一旁看着,时不时提醒“火再小点儿”“香菜少放些,那师傅不爱吃”……李婶认真地讲,女儿认真地学,笑盈盈的,和母亲一样亲和、温婉。

李婶的小生意虽然看着小,但生命力很强,既养活了自己的家庭,又服务了周边的人。他们煮的是馄饨,赚的是零碎钱,可这些零碎钱,被骨汤熬得滚烫,被笑容焐得温热,竟也把苦日子煮出了甜滋味。

风里又飘来馄饨的香,我忽然觉得,这世上最牢靠的营生,从不在钢筋水泥的蓝图里,而在这些朝朝暮暮、一碗一勺的实在里。就像李婶的小摊儿,每天晚上亮着的那盏灯,不耀眼,却足够暖,照亮着每个为生活奔波的人。
《拂晓报》2025年9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