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看不见的账单


看不见的账单
张君燕
侄子满十八岁,已经算是成年人了,但在很多方面其实并不成熟,尤其是消费方面。他用的手机是最新款的,穿的球鞋也是所谓的“限量款”,还背着家人独自去提了一辆几万元的汽车。阳光下,车标闪得刺眼,可我记得他上个月还在朋友圈吐槽,说兼职发传单赚的钱不够还耳机分期。“你看,零首付,每个月只需要还一千多块钱。”侄子举着手机晃了晃说,算是解答我的疑惑。
现在花钱这么容易吗?一个刚成年的孩子也可以“一掷千金”了?我想起二三十年前,街坊邻居买块肥皂都要在柜台前摩挲半天,掏出钱包时硬币碰撞的脆响里,藏着掂量再三的不舍。那时,外婆的床头总放着一个记账的小本子。蓝布封面磨出了毛边,里面用铅笔写着“酱油:两角”“电费:4.5元”,连买个线头都要记上一笔。她总说:“钱要踩在地上走,才知道深浅。”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票子,花出去时会带着手心的温度。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买笔记本电脑的情景。那台银色的笔记本摆在数码城柜台里,反着光,显得高档极了。标价三千九,是我当时将近三个月的工资。连续三个周末,我都跑去柜台前站着,手指在玻璃上虚按键盘,心里算着账:去掉房租和伙食费,每月能攒八百,要攒五个月才够。最后咬咬牙买了下来,付钱时收银员数钱的声音,每一下都像敲在我的心上,好心疼啊!那台电脑后来用了六年,键盘被磨得发亮,却从没觉得它旧——毕竟是用整整五个月的踏实日子换来的,每一个按键都带着一滴滴的汗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花钱的痛感被磨得模糊不清。就像侄子,总说“每月还一千多块钱不算什么”,可算上手机、耳机等用品的分期,再加上油钱和保险,这些看似轻飘飘的数字,早已在他刚成年的生活里织成了网。上个月他偷偷问我借两千块,说“这个月实在周转不开”,眼里的慌张却藏不住——就像雨天忘了关窗,起初只觉得飘进几滴雨,等到发现时,地板早已洇透了一大片。
在生活里,也藏着很多看不见的“账单”。熬夜刷手机时想“明天再早睡”,吃外卖时说“下周就做饭”,拖延着没完成的工作,逃避着该面对的问题,都像一笔笔拆分的账单,最后攒成了一句“要是当初……”的叹息。尤其对刚成年的孩子来说,那些被模糊的代价,会悄悄刻进他们对“得到”与“付出”的理解里。
《新安晚报》2025年9月15日
后一篇:《阿克苏日报》:立秋短一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