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邮刊》:坐在丹河边

(2025-08-22 16:09:47)

坐在丹河边

               张君燕

丹河发源于山西晋城太行山南麓,如一条青碧丝带蜿蜒入豫,在博爱与沁阳交界处切开重峦,造就了丹河峡谷的雄奇画卷。

河水清澈甘冽,四季形态各异:春日映着两岸新绿,如流动的翡翠;夏日遇雨涨潮,惊涛拍壁似万马奔腾;秋日天高水瘦,浅滩处卵石可数;冬日冰封如镜,唯有深潭处仍藏着一脉活水。这条兼具北方风骨与南方灵秀的河流,不仅滋养了两岸田畴村落,更在峡谷间留下了游船、竹筏点缀的碧波画卷,成为人们枕水而歌、对话时光的天然道场。

我常常在丹河边静坐,带着一把折叠椅,或者干脆坐在岸边的石头上。抬眼,两侧便是雄伟的太行山。左岸的山体如青铜铸就,陡峭处裸露的岩层似刀劈斧削,几株耐旱的松柏斜斜探出身姿,灰绿的针叶根根挺直。右岸的峰峦则多了些温柔曲线,层层叠叠的绿浪从山巅漫到水边,黄色的野菊花在崖壁缝隙里开得泼辣。

峡谷间的风带着山棱的冷峭,掠过耳畔时,能听见远处岩壁上松涛的低鸣,像时光在山体间来回撞击的回响。目光掠过这雄浑与灵秀交织的山色,再看三渡湾的竹筏荡开涟漪,漾起了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丹河曲折蜿蜒,颇有“九曲十八弯”的韵味,河湾的东边是博爱,西边就属于沁阳地界了。

小时候,常听母亲提起她“远嫁”的姑妈——“嫁到河西去了”。当时,“河西”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长大后才明白,“河西”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对于丹河以西地区的统称。而“河西”也并不遥远,与我所在的小城也不过一河之隔。

沿着三渡湾往上走,就到达了九渡村。九渡村恰好落在丹河西边的河湾里,村民们说话的口音就与我们有了区别,真是奇妙又有趣。浅滩处的空地上,游客们支起烤架,孜然与肉香混着河风钻进鼻尖。有人蹲在石畔清洗刚从农家摘来的青椒,水珠溅在烧热的炭块上,腾起细碎的白烟;孩子们举着烤得金黄的红薯,在芦苇丛边追逐。穿花衬衫的大叔往烤架上翻转羊肉,油星滋啦溅入火中,惹得一旁蹲守的金毛犬摇尾直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这丹河水,看似平缓无波,却在日夜奔涌中带走了多少故事。此刻坐在石头上,远处烧烤的烟火气时浓时淡,混着草木清香钻进鼻腔,竟有种莫名的安定感。风穿过峡谷的哨音、游人的笑闹、炭火的噼啪声,都像是被丹河的水波滤过,变得轻柔而遥远。胸腔里涌动的,是山与水共同织就的静谧——这安静并非空洞的空白,而是岁月沉淀后的丰润,如同河底沉着的卵石,任由水流冲刷,始终静默地托着时光的重量。

天色渐暗,河面浮起淡淡的雾。岸边村落的灯火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揉碎在水里,随波轻轻摇晃。河滩上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露营灯,烤架上的鸡翅还在滋滋冒油,有人抱着吉他弹起老歌,歌声混着炊烟飘向河面,惊飞了芦苇丛中栖息的水鸟。

我意犹未尽地起身,回头再望,丹河仍在暮色里悠悠流淌,像一条永不干涸的年轮,刻着河东河西的烟火,也刻着每个坐在岸边的人静坐的时光。

《时代邮刊》2025年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